一、施工期 1、工程占地保护措施 (1)用地不得占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森林公园、濒危物种栖息地、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年降雨量(略)毫米以下区域覆盖度高于(略)%的灌木林地和年降雨量(略)毫米以上区域覆盖度高于(略)%的灌木林地。 (2)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禁止超范围占地,项目必须在取得土地征用审批手续的前提下方可开工建设。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及施工扰动区域进行生态恢复,树种和草种尽量选用当地种。 (3)光伏方阵除桩基用地外,严禁硬化地面、破坏耕作层,严禁抛荒、撂荒。 (4)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施工活动保证在用地红线范围内进行,禁止超范围占用土地和破坏植被,禁止施工人员到非施工区活动,减少地表扰动。 (5)优化施工道路设计,尽量收缩边坡,优化线形,少占土地,场内外道路除利用的乡村道路,其他新建道路应根据项目运行后的使用功能合理制定恢复措施。 2、植物保护措施 (1)禁止超范围占地,尽可能少占用植被,从源头上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征占用林地要报请林业部门批准后方可占用; (2)对施工表土进行集中堆存,施工完毕后用于站区绿化,宜就地采集当地植物的种子、幼苗进行种植,不能采用外来物种。 (3)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及施工扰动区域进行生态恢复,树种和草种尽量选用当地种。 (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禁止砍伐占地以外的森林植被,还应在施工时采取宣传监管等保护措施。抓好临时用工人员的管理,不得随意使用当地活立木作为燃料,发生滥砍乱伐。 3、动物保护措施 (1)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破坏,降低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2)加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在进场道路及场内道路交岔路口处,设置生态保护宣传牌,禁止在工程区域乱砍滥伐、狩猎,并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施工单位的责任书,增强施工人员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加强对施工器材的管理,禁止使用施工器材进行狩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4、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保护措施 (1)禁止超范围占地,禁止破坏占地外的植物,从源头上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禁止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得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新建施工道路、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施工营地、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 (3)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态垃圾等固体废物。 (4)临近生态保护红线的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做好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等措施后,并加强后期养护和维护。 5、公益林保护及减缓措施 (1)临近公益林范围的施工区域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优先建设围栏,确保主要工程施工在围栏内进行,禁止越线开发。 (2)禁止在公益林范围内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3)施工临时设施远离公益林,避免占用,并树立施工警示标牌; (4)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教育,严禁捕猎、捕食野生动物和随意砍伐、践踏植被,靠近公益林一侧设置标识标牌。 (5)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尽量避开公益林密集分布区,生态恢复采用本地植被,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 6、废气防治措施 (1)配置1辆洒水车,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 (2)对粉状粒料堆采取防尘布或网遮盖。 (3)施工场地内车辆应采取低速行驶,道路保持清洁,裸露场地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4)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粉尘污染。 (5)加强施工车辆的检修和维护,选用优质燃油,减少机械和车辆的有害废气排放。 7、废水防治措施 (1)节约用水,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免雨季土石方施工,暴雨期间停止地基开挖等扰动地表类的施工。 (2)施工场地设置一个容积5m3的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施工工序或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3)设置旱厕,生活污水中粪便污水进入旱厕,旱厕委托附近居民定期清运作为农家肥使用。 (4)施工期间应优先完成光伏场区周围内外雨水截水沟和沉砂池的建设,场区雨水经沉砂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或晴天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5)文明施工,避免将泥渣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禁止任何施工废水排入周边地表水。 8、噪声防治措施 (1)分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2)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合理调整高噪声设备的使用时间。 (3)合理安布置施工设备,对产噪声较大的施工机械尽可能的布置在远离敏感目标的一侧。 (4)优化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路径,经过村庄时须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9、固废处置措施 (1)项目产生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基础和场地回填,表土堆放在表土堆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表土堆场容积能够满足堆方。 (2)对弃渣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和防护栏挡等措施。 (3)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外售相应收购商,不可回收部分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至政府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处置,禁止乱堆乱倒。 (4)在施工场地设置垃圾桶,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收集后统一运至附近村寨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置。 (5)旱厕粪便委托周围农户定期清掏用作农肥使用。 二、运营期 1、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1)项目采用“农林光互补”模式,占用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区域,利用光伏支架下部空间以及光伏支架之间间隙种植灌草植物,恢复植被,不改变林草地用途;占用园地区域,利用光伏支架下部空间种植蔬菜和药材;其余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对其恢复为原地类。严格执行《云南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光伏扶贫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通知》(云自然资[(略)](略)号),光伏复合项目,光伏组件严格执行最低沿高于地面2.5m、桩基间列间距大于4m、行间距大于6.5m的架设要求,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除桩基用地外,严禁硬化地面、破坏耕作层,严禁抛荒、撂荒。严格执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光伏复合项目使用林草地有关事项的通知》(云林规〔(略)〕5 号)相关要求。 (2)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禁止人为捕杀;禁止引入外来有害生物。 (3)做好项目区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重点加强项目运营、检修期间的野外火源管理,落实森林草原防火管护人员和措施。 (4)在满足光伏电站正常建设运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散生木的采伐。 2、废气防治措施 升压站食堂设置抽油烟机,油烟废气经抽油烟机处理后外排。 3、废水防治措施 (1)升压站设隔油池、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隔油池容积为1m3,化粪池容积为2m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量为5m3d。升压站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进入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处理后的污水暂存在一体化设备后端清水池中,清水池的容积为4m3,晴天直接回用于升压站站区绿化浇灌,雨天暂存后待晴天再回用,不外排。 (2)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组件仅在旱季非雨天进行人工清洗,每年清洗1次即可,清洗方式为采用小型柴油泵加压进行光伏板清洗,不使用清洗液,清洗废水在擦拭过程中部分蒸发,其余沿光伏组件表面落至板区沉淀桶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光伏电池板下方的植物浇灌,由植被吸收、土壤吸收,作为植被恢复的补充水,不外排。沉淀桶设置若干个,每个容积约4m3。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从声源处降低噪声强度。 (2)光伏发电区箱式变压器分散合理布置,箱式变压器设置于箱式变压器房内进行隔声。 (3)合理规划光伏平面布置,尽可能将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密闭房间和远离敏感点的一侧。 (4)加强项目内的绿化,减弱噪声传播效果。 5、固废处置措施 (1)废光伏组件:(略) (2)检修废油和事故废油均属危险废物,检修废油收集于专用容器内,在升压站危废暂存间内暂存,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废变压油在事故池暂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 (3)废蓄电池更换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 (4)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至附近村垃圾收集点处理。 (5)污水处理站污泥清掏后用于升压站周围植物施肥。 (6)升压站内设置1间危废暂存间,分区暂存检修废油、事故废油和废蓄电池等危废,委托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置。危废贮存库设计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相关要求。升压站设置1个库房((略)m2)暂存废光伏板。 6、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光伏区每个箱式变压器配备1个事故油池,共配备(略)个事故油池,箱变事故情况下产生的废变压器油通过排油沟排进事故油池,每个事故油池体积应不小于2.5m3,光伏场区在箱变下方和事故油池采取防渗措施。在箱变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对箱变的巡检维护,针对箱变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事故油应及时清理完成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升压站内主变压器设1个集油坑和1个事故油池,集油坑的有效容积为(略)m3,事故油池的容积为(略)m3,能满足主变压器事故状态下(略)%的排油量。 (3)危废暂存间、箱变事故油池、主变集油坑、主变事故池为重点防渗区,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标准设计建设,采取基础防渗措施,防渗层为至少1 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略)-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略)-(略)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其余区域除绿化外的区域为简单防渗区,进行一般地面硬化。 (4)运营期定期检查各储存设施,避免出现泄漏等不良情况。 (5)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机制和各项环保规章制度,落实岗位环保责任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工作,防止事故排放导致环境问题。 7、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1)牢固各连接处。合理选用各种电气设备及金属配件(如保护环、垫片、接头等),以减少高电位梯度点引起的放电。 (2)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图文标志,标明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 (3)加强升压站内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和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4)项目高压配电装置采用户外GIS布置。 8、景观影响和光污染防治措施 (1)光伏板尽量依山势布置,减少对地形地貎的破坏,加强区域的绿化,减少视觉景观单一化。 (2)合理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光伏阵列,项目根据地形设计,调整合理的角度,将放设角度错开周围的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