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海洋环境影响 施工期本项目仅在接收站预留土地上扩建储罐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不占用海域,对海洋环境影响无。 运营期:(略) 2、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均依托现有项目一期工程的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用于厂区地面冲洗和绿化,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基本无影响。 运营期:(略) 3、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材料运输、堆存等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现场浇筑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废气、运输车辆尾气等;施工期废气多属无组织排放,在时间及空间上均较零散,通过采取洒水抑尘、材料堆场设置封闭性围栏等措施后,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较小。 运营期废气主要是火炬长明灯燃烧烟气、员工食堂油烟及无组织排放废气,正常排放情况下,各项污染物排放的占标率均小于(略)%,项目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4、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噪声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中噪声排放限值要求,与最近村庄敏感保护目标—洪埔村距离约(略)m,且施工噪声大多为不连续性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而消除,故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较小。 运营期噪声主要有BOG压缩机、高压泵、水泵以及ORV等作业设备产生,声级范围在(略)~(略)dB(A)之间,在采取相应的隔音降噪措施下,厂界昼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中的3类功能区标准要求。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施工期固废主要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一般固废及少量的废机油、废油漆桶等危废,这些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置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运营期固体废物包括到港船舶固体废物、陆域生活垃圾、生产废水处理产生的含油污泥以及机械和设备维修产生的废矿物油和油抹布等。陆域生活垃圾统一交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到港船舶固体废物交由有处理能力的单位接收处置;含油污泥以及机械和设备维修产生的废矿物油和油抹布等危险固体废物暂存危废间,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项目产生的固废总量较少,经妥善处置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环境风险评价 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为液化天然气、燃料油。危险单元主要是LNG运输船舶、LNG储罐以及LNG运输船舶燃料油舱。海域主要危险因素为LNG运输船舶燃料油泄漏入海形成的环境风险以及LNG泄漏入海形成的环境风险;陆域主要危险因素为天然气泄漏以及泄漏后引发的火灾、爆炸等。 在采取报告书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加强日常巡视和风险演练的前提下,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如一旦发生事故,能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减小对环境污染。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是可防控的。 二、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 1、废水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入在站内一期工程设置的地埋式生活污水一体化集中处理装置,排入中水回用池,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控制指标后用于厂区地面冲洗和绿化,不外排;生产废水主要为施工现场构筑物原料及设备的冲洗废水及机修油污水,施工期生产废水依托现有项目一期工程的生产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厂区地面冲洗和绿化,不外排。 运营期外来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由建设单位接收暂存,定期交由有专业处理能力的单位处理;项目生活污水进入现有一期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项目含油污水先经含油污水处理系统预处理后,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与生活污水一同处理达标后回用于道路清扫、绿化,不外排。 2、废气 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施工现场围挡、出入车辆清洗、施工道路硬化、裸露土地和散装物料堆放覆盖、施工场地洒水保洁、渣土车辆密闭运输、使用环保涂料以及优化涂装方式等。 运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采用了密闭装卸工艺、设置安全阀减少放空、强化工艺管理等措施,减少天然气的无组织排放。设置了BOG处理系统,将LNG蒸发气通过天然气压缩机回收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废气排放,大大降低了蒸发气BOG的排放量;同时利用火炬处理非正常排放的天然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噪声 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略) 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优化平面布局、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采取消声、隔声、减震措施,并加强机械设备保养。 4、固体废物 施工期建筑垃圾中的余泥、水泥沙等可用于陆域地面平整,废钢筋等可作物资回收;生活垃圾交由环卫收集处理,危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运营期生活垃圾统一交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含油污泥以及机械和设备维修产生的废矿物油和油抹布等危险固废暂存危废间,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5、环境风险 一期工程于(略)年(略)月完成了《广东惠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本项目二期工程应纳入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修编。本项目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海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陆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单位在认真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情况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水平可接受。 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冷排水的温差及余氯浓度控制防范,通过生态补偿进行生物资源及渔业补偿,以减轻项目建设对海域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