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一)严格落实“六必须、六不准”要求。落实扬尘控制措施,从施工储料场的合理设置及储料的堆放、施工工艺的处理、施工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严格落实临时工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所有拌合站应料场实施封闭,并设置喷淋降尘装置,严禁露天堆放;搅拌楼整体封闭,上料、配料、搅拌等生产过程实现封闭运行,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弃土场、料场、预制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二)严格落实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一是加强施工管理措施,合理处置、化学品等施工材料的堆放位置;二是加强跨河桥梁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废水、围堰废水不得排入河流,围堰废水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沉淀后底泥定期运至弃土场;三是施工期场地车辆冲洗废水、拌合站废水需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循环回用,不外排;四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用作耕地施肥还田;五是严格落实施工涌水处理措施,本项目共设4座隧道,各隧道施工废水清污分流,污水需混凝沉淀系统和清水回用池处理后外排。
(三)严格控制噪声影响。一是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设备,定期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非正常工作而产生高噪声污染。二是合理安排施工计划,严禁中午((略):(略)
(四)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将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防治水土流失。
(五)严格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通过优化施工临时工程布置,尽量减少耕地、林地占用,妥善保存路基开挖及临时占地的表土,施工期结束后及时做好植被恢复,并强化施工环境管理,控制施工范围,优化施工方案,缩短施工时间,减缓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采取优化布局和施工组织、及时合理处置施工弃渣、进行迹地恢复、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和管理等措施,控制和减缓施工期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一)项目通过采取源头控制、噪声传播途径及噪声接受点控制方法,即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加强营运管理以及植树绿化等措施,降低本项目营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预留噪声监测和治理费用,控制远期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
(二)项目1在三江大桥、清江河大桥、黄洋大桥等跨河路段的桥梁,设计时采用加强型防撞护栏或双层加强型护栏,并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降低和控制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
(三)项目2在荣山中桥、母家河大桥、鱼洞河大桥跨敏感水体桥梁等跨河路段设置连续的防撞墩、桥面径流收集系统、事故池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并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降低和控制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