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 1、废气 (1)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一般每天洒水2~4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2)土方开挖采用湿法作业,作业面采取防尘抑尘措施。 (3)施工场地应设置硬质围挡并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抑尘、冲洗地面及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 (4)施工现场应当配备车辆冲洗设施,并落实冲洗制度、建立车辆冲洗台帐,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场,严禁车辆带泥出场。 (5)加强物料堆存及运输管理。在施工工地内堆放水泥、灰土、砂石、建筑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粉状、粒状和块状建筑材料的,应按照“粉状入仓、块状入棚”的原则,采取封闭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运输物料、渣土的车辆应采用密闭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造成扬尘污染,严禁在装运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 (6)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选用合格的燃油,避免排放未完全燃烧的黑烟,减轻机械尾气对周围空气环境的影响。 (7)施工单位应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牌内容包括:(略) 2、废水 项目拟在施工场地设置1个临时沉砂池,用来接纳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场地地表径流,拟建临时沉砂池位于施工场地东侧,有效容积(略)m3,对上述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 3、噪声 (1)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养护,避免设备因部件损坏而加大其工作时的声压级。 (2)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在夜间(略):(略) (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 (4)优先靠北侧幸福二组处施工,施工时靠幸福二组一侧设置2.5m高施工围挡。夜间禁止施工,减少对幸福二组的影响; (5)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布局,在满足施工作业的前提下,尽量远离施工场界; (6)运输车辆途经沿线村庄等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4、固体废物 (1)废弃土石方暂存于填埋区,待建筑垃圾消纳场运行后,填埋于建筑垃圾消纳场内。 (2)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建筑垃圾堆场并采取覆盖等措施,将建筑垃圾中能回收的废材料、废包装袋分别收集堆放。废材料、废包装袋及时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处理。建筑垃圾分拣回收后,剩余部分暂存后填埋于建筑垃圾消纳场内置。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幸福二组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施工人员如厕污粪收集、自然降解后,委托附近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农田施肥。 5、生态 (1)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林地使用手续,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禁止扩大本工程占地范围,要严格划定施工活动范围。 (2)要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同时做好机械保养,降低噪声等环境影响,从而避免施工机械噪声过大,影响评价区内动物正常的觅食、繁殖、活动。施工人员、施工车辆和各种设备应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随意破坏道路和碾压工程占地外的植被。 (3)施工过程中要对开挖的土石方堆放进行临时拦挡,采用彩布条临时覆盖,设置临时拦挡设施,避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4)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和生活垃圾等,须按照本环评中提出的固废处置措施进行处置,严禁随意堆放。 (5)植被恢复措施 项目区内植被破坏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项目施工期结束后,将作为建筑垃圾消纳场使用,因此施工期间无法考虑植被恢复,待消纳场服务年限满后再采取复垦措施。 (6)对天然林的保护措施 ①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云南省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指南》的要求,依法办理用地审核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②对易产生扬尘污染材料的堆放、装卸,应采取有效遮盖、封闭等防尘措施,禁止露天长期敞开堆放易产生扬尘的材料。运输易产生扬尘材料时应按规定实施密闭运输,实现无抛洒滴漏,减轻粉尘对临近天然林植被的影响。 ③临近天然林植被的施工材料堆放场地应设临时围挡措施,避免造成地表原始植被丧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 ④要求施工时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项目划定的红线范围施工,不得越界施工,严格限制施工机械和人员活动范围,必要时使用地表铺垫(草垫、钢板垫),减少植被影响。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教育,严禁随意砍伐、践踏植被。禁止在天然林植被范围内堆放弃土、弃渣和生活垃圾,同时在紧邻天然林植被的边界竖立施工警示标牌。 (7)动物保护措施 ①针对本项目,安排专门施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区施工中的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制定破坏生态环境、捕杀野生动物行为的惩处制度,严禁猎杀、购买、食用野生动物;施工营地、主要进场道路路口设置保护动物的告示牌、警告牌。 ②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破坏,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处理好施工“三废”,禁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以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按复垦方案,恢复植被复垦。 (8)水土流失保护措施 ①优化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按设计同步开展排水设施建设,在控制工程水土流失的同时,可节约临时防护工程投资;应及时调运土石方,严禁乱堆乱弃;土石方集中开挖时期尽量避开雨季,并且做好表土剥离、收集的防治措施。 ②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水土保持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施工,并与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上级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听取他们对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落实好水土保持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水土保持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展工作,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④临时建筑垃圾应做好拦挡措施,加强留存建筑垃圾的管理,防治临时建筑垃圾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 ⑤建议企业主要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严禁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扩大扰动面积,严禁随意弃土弃渣。 ⑥建议建设单位加强表土的剥离、临时堆放的防护措施与利用。 营运期: 1、大气环境 (1)消纳场设置可移动洒水喷淋设施、雾炮进行洒水降尘,根据实际作业和产尘情况调整洒水频次; (2)倾卸物料时不随意扬撒,控制起尘量; (3)及时对倾倒的建筑垃圾进行压实,未压实的建筑垃圾采用土工布覆盖,对已堆存完成的平台及时进行覆土复垦; (4)在场区出入口设置“三池一设备”对车辆轮胎和车厢进行清洗,建筑垃圾密闭运输、严禁超载; (5)使用洒水车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加强清扫,并在运输道路两侧适当进行绿化; (5)在靠近幸福二组一侧的场界处设置长(略)m、高2.5m的围挡。 2、水环境 (1)一期工程建设(略)m3淋滤水收集池1座;二期工程沿用一期工程淋滤水收集池外,新增1座(略)m3淋滤水收集池;三期工程沿用一期、二期工程淋滤水收集池外,新增1座(略)m3淋滤水收集池;淋滤水经池收集后全部回用于场区非雨天洒水降尘和绿化,不外排; (2)在消纳场入口旁设置“三池一设备”(3m3车辆过水池、(略)m3沉淀池、(略)m3过滤池各1个,车辆清洗设备1套)对出场车辆进行清洗,清洗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使用; (3)消纳场场区不设食宿设施,场区工作人员少量生活污水采用旱厕(原位微生物降解生态厕所)收集、自然降解后,委托附近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农田施肥。 3、声环境 (1)在符合填埋作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噪声低、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 (2)合理安排填埋时间,项目堆土作业应避免在晚上(略):(略) (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环境宣传和教育,认真落实各项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 (4)优先靠填埋场北侧的幸福二组作业,环评要求三期工程实施时在填埋场靠幸福二组一侧厂界设置2.5高围挡,减少对幸福二组的影响; (5)对进出场区的运输汽车实行专人管理,合理疏导、禁止鸣号、限制车速; (6)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布局,在满足施工作业的前提下,尽量远离填埋场界; (7)运输车辆途经沿线村庄等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4、固废 项目所用机械设备维修全部外委,淋滤水池内泥沙定期清掏填埋于本消纳场内;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幸福二组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5、地下水环境 消纳场按照《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略)-(略))进行建设,场底及四壁采用改性压实黏土类衬里作为防渗结构,防渗技术要求为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略)-7cm/s,且厚度不小于2m;设置地下水本底监测井、污染监测井对地下水进行跟踪监测。 6、土壤环境 填埋的建筑垃圾满足《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略)-(略))入场要求,加强洒水降尘工作、绿化工作,绿化覆土使用原生表土。 7、生态环境 ①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程序,协调好各个步骤,尽量减少堆土坡度,以避免受到降雨的直接冲刷,在暴雨期,还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开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崩塌。 ②保持排水系统畅通,以防暴雨期间雨污水径流集中,损坏周边林地。 ③在场区,争取做到土料随填随压,不留松土,场内尽量平整。 ④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防止坡(地)面水漫坡(地)流动,侵蚀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⑤对于已完成的堆土区,应加覆盖防尘布,并及时复绿,避免水土流失和扬尘污染。 ⑥定期对场区洒水抑尘,项目出入口设置雾炮机;建筑垃圾摊铺过程中配合可移动洒水喷淋设施洒水降尘。 ⑦建议填埋作业每回填完一个台阶及时进行台阶和边坡的覆盖防尘布,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又起到一定的抑尘的作用。 ⑧项目服务期满后,严格按照消纳场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进行复垦 8、环境风险 严格按照《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略)-(略))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建设,设置位移观测设施,做好施工监理和运营管理,开展监测预警及安全管控专项工作,确保堆体稳定、安全;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 9、服务期满后 服务期满后,按设计的封场覆盖结构进行封场覆盖,采用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并满足土地利用、环境相协调等要求;淋滤水经盲沟和淋滤水收集池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植被养护;持续对地下水进行跟踪监测直至填埋体稳定;加强环境、安全等管理,直至堆体达到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