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佳环保有限公司拟建设的“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强温室效应六氟化硫废气研究及示范基地”位于冠山街道办播箕村野鸭塘,本项目依托贵州中佳环保有限公司现有场地,建设六氟化硫废气降解处理示范基地。建设内容涵盖电源系统、进气系统、放电矩阵及尾气处理系统等。项目建成后,年可降解处理六氟化硫废气(略)kg(现场收集时为便于准确计量、运输安全和转移联单手续办理,将置于气瓶中的SF6废气连同气瓶一起按(略)-(略)-(略)类危废进行收集与计量,换算后(略)-(略)-(略)类危废年用量约为(略)吨【即(略)t(SF6废气重量)+(略)t(钢瓶重量)】),通过验证技术可行性、优化工艺参数、评估运行经济性,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业废气治理模式。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探索和验证,还需要在现场完成较长时间的运行稳定性验证,预计试验期限为2年。完成试验后,若需要投入正式运行,需按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项目建成后职工定员4人,设计年工作(略)d,每天工作8h,每小时降解8kg,试验规模降解六氟化硫废气(略) kg/a。
项目总投资(略)万元,环保投资(略)万元,占本项目总投资的(略).(略)%。 |
一、施工期
本项目主要依托贵州中佳环保有限公司危废暂存库进行建设,其库房已建设完毕,项目施工期主要为设备安装调试,施工期仅产生的少量粉尘、施工期生活污水、施工活动噪声及安装设备产生的废弃包装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施工粉尘通过洒水抑尘处置;生活污水采用厂区现有的生活设施,不外排;施工噪声可通过合理布局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施工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废弃包装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二、营运期
(一)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营运期主要降解SF6气体,其整体生产工艺主要为稀释→降解→尾气处理。其废气主要为降解后的尾气(主要含SO2F2、SOF2、SO2、HF等)以及未降解的SF6,其中废气经“(略)X吸附剂吸附+碱液喷淋+活性氧化铝吸附”处理后通过1根(略)m排气筒(DA(略))排放。排气筒外排的烟气中二氧化硫、氟化物污染物须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略)-(略))表2二级标准。另外项目原料堆存产生的少量无组织粉尘依托所在的仓库设置强制通风换气系统,防止产生的异味废气在库内累积,及时将异味排出仓库。厂界颗粒物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略)-(略))表2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
(二)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加湿器用水全部消耗,不会产生外排废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灌。全厂废水不外排。
(三)地下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依托企业现有危废暂存库进行建设,该危废暂存库已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的防渗要求建设完毕。另外本项目分别在厂区上下游选取S1、S3、S4作为地下水跟踪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为1次/半年(其中若发现跟踪监测点及下游水点数据有异常时,需增加采样频次),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氨氮、硫化物、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亚硝酸盐、硝酸盐、氟化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选用低噪声设备,安装时作隔声、隔振、降噪处理后,确保厂界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2类标准。
(五)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化粪池污泥、废弃钢瓶、废碱液、废(略)X吸附剂、废活性氧化铝吸附剂、废机油、脱酸废渣等。其中生活垃圾收集箱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处置;化粪池污泥定期由环卫部门用抽粪车进行清运;废弃钢瓶报废后由回收机构处置;废(略)X吸附剂再生处置后回用;废碱液、废活性氧化铝吸附剂、废机油、脱酸废渣等危险废物均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本项目依托的危废暂存库(3#仓库)已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要求建设完成,项目运营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需按照《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 (略)—(略))严格执行。
(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物质主要为六氟化硫、二氧化硫、氟化氢、硫酰氟(SO2F2)以及废机油等,风险事故主要为降解废气事故排放、碱液箱、化粪池等破损造成废水外排等危险物质泄漏事故。主要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1、设置二氧化硫传感器和六氟化硫传感器实时监测尾气排放含量是否达标,在降解车间内也安装SO2和SF6传感器,防止气体泄漏;
2、设置1个事故池((略)m3)和3个事故废水储罐(每个(略)m3),事故废水产生的情况下,可通过厂区沟渠自流至事故应急池;
3、危废暂存间东南侧设置1个1m3废液池,危废库四周设置环场导流沟,用于收集装卸、包装、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渗漏液;
4、加强废气处理设施及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发现事故隐患,及时解决,避免事故超标排放的发生;
5、定期开展对防渗层巡检和维护工作,避免渗漏污染地下水;
6、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定期组织演练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