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期占地将改变原有植被类型,破坏土壤结构,对耕地和土壤肥力产生影响。管道穿越林地,破坏森林植被,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下降。受项目影响的物种在当地分布广、数量大,施工最大的影响就是造成物种个体数量减少,但不会发生某种植物区系成分的丧失或者消亡。项目永久用地不涉及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适宜栖息地;管线临时施工用地在适宜栖息地边界经过,由于适宜栖息地分散分布,可能会将黑颈长尾雉原本连续的栖息地切割成两块,短期内造成生境破碎化。由于管道采用全地埋地方式敷设,施工期较短,待施工结束后,立即恢复原貌,此类阻隔效应将会消失,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管线无法避绕少量生态保护红线,采用定向钻穿越,对生态保护红线影响小。随着施工结束后的复种、复垦以及植被恢复,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逐渐减弱。总体上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施工结束后管道中心线两侧5m范围内不能种植深根植物,管道中心线两侧5m范围外可恢复为原有植被类型。总的来说,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在当地均属一般常见种,生长范围广,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接受。
本项目运营期各阀室及站场均为无人值守,无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站场的清管废水、分离器检修(过滤)废水在排污池内收集后蒸发减容,不外排。
管道密闭输送,站场、阀室采取分区防渗等措施后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非正常工况下,站场排污池泄漏可能会对场站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地下水对流、弥散和生化反应作用以及含水层的吸附截留等影响,产生的污染物最后会降解消失。由于各类污染物的性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污染物在区内迁移速度较慢,影响范围较小,且主要向下游迁移。根据预测结果,非正常状况下排污池泄漏不会造成地下水保护目标超标的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污染情景,应制定应急预案,污染发生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正常情况下,项目无生产废气排放。在清管、检修及系统超压时会通过(略)m高的排气筒排放少量天然气。建设单位应加强管道运营管理,尽量减少天然气的排放。望谟分输站设置(备用)发电机1台,仅在停电时使用,使用频率低。
正常工况下站场及阀室厂界噪声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略)-(略))2类要求。清管、检修及超压排放等非正常工况下,放空管噪声贡献值在(略)m范围外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略)-(略))中夜间突发噪声要求。项目应加强放空噪声控制,尽量避免夜间放空,放空前告知周围居民并做好沟通工作。
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之后下风向(略)m处将出现甲烷最大浓度值(略).9mg/m3;火灾爆炸次生污染物没有出现毒性终点浓度及毒性终点浓度。项目各个危险单元前后设置了紧急隔离系统,泄漏时间短,且事故发生的概率低,在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落实应急预案后,环境风险总体可控。
二、预防措施及预期效果
(一)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措施:(略)
针对临近管道施工区(略)m范围内分布的Q9、Q(略)、Q(略)井泉,应设置围挡保护设施,加强对Q9、Q(略)、Q(略)井泉水质、水量的监测。制定供水预案,若施工中对沿线居民取水造成影响,即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开凿深井、汽车送水等措施确保居民用水不受影响。针对沿线分布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应优化施工时序,开挖工程避开雨季施工,严格限制施工活动范围,设置保护区内施工活动的警示牌,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放油品,严禁在水源保护区附近设置堆管场、沉淀池,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施工机具的维护,防止其漏油。施工阶段禁止在纳坝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准保护区、猴场镇猴场村岩底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郊纳镇草坪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羊玉水源监管范围内设置弃渣场,禁止向纳坝水库及支流、草坪沟及猴场村水源保护区及羊玉水源监管范围内地表河流倾倒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及其他污染物等。禁止将试压废水排入饮用水源水体中,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施工车辆机械冲洗并将废水等随意排放。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略)
3.声环境保护措施:(略)
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略)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略)
(二)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措施:(略)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略)
3.声环境保护措施:(略)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清管废渣、分离器的废弃滤芯、排污池和化粪池污泥、废机油。清管废渣、检修废渣、化粪池污泥为一般固体废物。废弃滤芯属于一般固体废物,由更换厂家回收处置。排污池污泥及废机油为危险废物,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后及时交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处置。
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略)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