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环境影响预测
(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对占地区域调查,本工程占地区域植物种类均为评价区常见种类,无保护植物种类分布,工程对区域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工程占用的生境在项目渣场周围均有分布,且占用的生境不是某种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独有生境,工程占地不会造成评价区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境消失,且工程占用的生境在评价区其他区域广泛分布,工程占地总体对动物影响较小。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报告书》分析评价,本项目运营期正常情况下污废水不外排,对区内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在极不利环境条件下,出现事故外排时,会对堆场下游白水河造成污染,因此,项目必须加强管理,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避免出现污废水事故排放。
本项目闭库后,堆场区无生产活动,无污废水外排,不会对区内地表水造成影响。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报告书》预测结论,正常情况下,本项目渣场对区内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非正常情况下,渣场污废水收集设施发生渗漏时,预测会对区内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本项目渣场闭库后,堆场区无生产活动,对区内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渣场运行期主要大气污染源为废渣堆存及装卸作业运输车辆及碾压机等机械尾气。渣场作业器械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小、污染危害性不大,通过大气扩散稀释后对区内环境影响较小。
预测渣场无组织排放的TSP和PM(略)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为(略).(略)μg/m3、(略).(略)μg/m3,最大浓度影响距离(略)m范围无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对周边村民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渣场闭库后,堆场区无生产活动,对区内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五)声环境影响预测
项目噪声源主要为车辆运输、堆存作业设备噪声,包括推土机、压路机、自卸汽车、洒水车以及水泵等。经预测,场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2类、4a标准,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略)-(略))中的2类标准。
场区主要噪声源周围(略)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项目闭库后,堆场区生产活动停止,人员撤离,噪声源消失,不再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六)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环评预测分析,正常工况下,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本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非正常工况下,会对土壤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污染程度有限。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后,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
本项目闭库后,堆场区生产活动停止,人员撤离,土壤环境的影响源减弱并逐步消失,对区内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
(7)渣场失稳影响分析
①弃渣场整体抗滑稳定及滑坡影响分析。对渣场整体稳定性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渣场坝体边坡按设计坡度填筑完成后,在正常、洪水、地震、特殊(沿底部膜整体滑动)四种运行工况下,渣场整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均满足三级渣场的要求,且安全富余量大,整体失稳(滑坡)风险非常低。从计算分析,渣场极端情况下渣场坝体发生滑坡,考虑两库叠加作用,影响距离富余系数取计算值的1.5倍后,主库最高点渣体滑坡对下游的影响距离为(略)m;副库最高点渣体滑坡对下游的影响距离为(略)m,各居民点和县道均不在滑坡影响范围内。故即使渣场发生滑坡,各居民点和道路均不在滑坡影响范围内,其影响范围小,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影响可控。
②初期坝失稳对弃渣场稳定安全的影响分析。对渣场坝体抗滑和抗倾覆稳定性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渣场初期坝按设计要求填筑完成后,在正常、洪水、地震三种运行工况的坝体抗滑稳和抗倾覆最小安全系数均满足三级渣场的要求,且安全富余量大,初期坝坝体失稳(溃坝)风险非常低。经计算分析,渣场极端情况下渣场初期坝溃坝发生滑坡,考虑两库叠加作用,为安全起见,影响距离富余系数取计算值的1.5倍。主库初期坝溃坝后对下游的影响距离为(略)m,副库初期坝溃坝后最小安全系数滑弧滑坡后对下游的影响距离为(略)m,各居民点和县道均不在滑坡影响范围内。因此即使渣场初期坝发生溃坝后滑坡,各居民点和县道均不在滑坡影响范围内,其影响范围小,对周边环境的安全影响可控。
③渣场形成泥石流条件分析。结合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分析,项目渣场为干式贮渣场,自然边坡稳定,植被较好,渣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后,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较低,对下游环境造成破坏可能性较小。假定极端情况下渣场发生泥石流,主库最大危险影响范围为0.(略)km2,最大堆积长度(略).(略)m,最大堆积厚度(略).(略)m;副库最大危险影响范围为0.(略)km2,最大堆积长度(略).(略)m,最大堆积厚度9.(略)m;考虑两库叠加作用,以两库最大堆积长度1.5倍考虑,其最大堆积长度分别为主库(略).5m、副库(略).(略)m,下方居民点和县道不在其影响范围内。
二、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
本项目施工中须落实如下环保措施:
1.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按照施工计划,文明施工。弃土弃渣应规范堆放,防止水土流失。
2.施工期施工人员修建临时旱厕,旱厕粪便水经沤肥后可定期运至附近农田作为肥料,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施工废水采取在现场经过沉淀后循环使用,不外排。
3.本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等。施工过程按环评要求严格落实洒水降尘、加强机械管理和保养维修等措施。施工期施工场地扬尘(PM(略))应符合《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略)/(略)-(略))表1限值要求。
4.应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使用,减少噪声产生的叠加影响。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的要求。
5.项目开挖的土石方就地用于场地平整和作为截洪沟、副坝等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剥离的表土临时堆放于堆场内部,后期随堆场堆存情况逐步回覆至各覆土区域,场区内外有组织挖沟排水,防止水土流失。
6.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植被的破坏面积,对施工期间临时占用的农田耕地,应及时覆土还耕。在附属设施、辅助工程的施工中,尽量少占农田植被,对必须临时占用的非征用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其原有功能,实在不能恢复的,应采取补救措施给予适当赔偿。
(二)运营期
1.生态保护措施
营运期对各处裸露地表采取了相应的生态及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地表植被,未造成植被覆盖率及土地生产能力的降低。
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采取雨污分流,防洪标准按(略)年一遇洪水设计,按(略)年一遇洪水校核。场区地表水排洪方式为永久性截洪沟(用于外围雨水及洪水)、临时截洪沟(用于场内未堆渣区域雨水)以及边堆填边覆盖(用于覆盖后的堆积坝面雨水)的方式,进行地表水导排。渣场四周和淋溶液收集池两侧的永久性截洪沟,将所汇集的场外雨水排除;初期坝内坡面设置内径3米排洪竖井,库底设有1.8m内径排洪涵管,内坡面设有导排管,初期坝区域马道上设有截水沟,每级堆积坝马道设置截排水沟,将堆场内汇集的雨水分别收集排入项目1号初期坝下设置的1号淋溶液收集池(容积(略)m3),2号初期坝下设置的2号淋溶液收集池(容积(略)m3)及3、4号坝下设置的3号淋溶液收集池(容积(略)m3)中。营运阶段场内雨水冲刷渣面、浸泡固废产生的淋溶水淋溶液导排系统收集至淋溶液收集池,泵送至贵州裕能矿业公司选厂使用,不外排。
定期对渣场回水系统进行检修,确保各设施的正常运行,保证渣场废水的有效回用;定期对渣场截排水系统进行巡查,避免排洪设施出现堵塞,保证截排洪设施的有效运行和渣场区的清污分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渣场区污废水事故外排时能快速做出响应,尽快控制污染事态的发展,降低污废水事故外排对区内地表水体的污染影响。
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为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布局
①项目应做好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回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②污水管道施工应严格符合规范要求,接口严密、平顺,填料密实,避免发生破损污染地下水。
③在场区周围建设完善的防洪系统、排水系统,加强维护,严格控制周围地表水进入场区。
2)“可视化”处理
①截水沟、排洪管、溢洪道尽量设置为明沟、明管。
②管线尽可能地上敷设,减少埋地管道。
(2)分区防控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略)-(略))要求,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项目防渗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中Ⅱ类场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项目堆场防渗结构采用“人工防渗衬层+GCL防渗层”单人工复合衬层系统,其中人工防渗衬层采用2.0mm双糙面HDPE防渗膜。①堆场底部防渗系统由下至上为:(略)—(略)cm/s);其他管理用房、洗车池、化粪池、地磅及值班房、道路等采取地面硬化处理。
4.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采用技术成熟、条件可靠、既安全又环保的干法堆存工艺,考虑在有风情况下堆场中堆体会出现起尘情况,采取在堆场周围采用洒水车洒水降尘,装卸时采取围挡,进出车辆经洗车池清洗车轮;采用密闭或加盖篷布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等措施后可有效控制渣场产生的大气污染。场界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略)-(略))二级标准。
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采取符合国家有关噪声标准的作业机械;加强生产设备的保养,合理操作,减少噪声的产生强度;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尽量不在夜间进行强噪声作业;加强个体防护措施,长时间作业在强噪声生产设备的工作人员,应完善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工作时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品。场界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2类标准限值要求。
6.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渣场在大风干燥季节采用喷雾降尘措施,扬尘对周围土壤环境影响较小。渣场设置清截水沟、排水竖井、排洪管、排渗设施、淋溶液收集池等,实现清污分流。渣场内积水全部输送至坝下淋溶液收集池中,部分用于堆场洒水抑尘和洗车池用水,其余通过水泵和淋溶液输送管输送至贵州裕能矿业公司选厂用作生产用水,不外排。施工机具检修时产生的废矿物油收集后及时送入项目设置的危险废物暂存间暂存后定期由第三方机构统一收集处理,不外排。
(2)过程防控措施
项目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途径为废液通过垂直下渗的形式渗入项目区域土壤,重点防治区域为项目堆场和淋溶液收集池。堆场和淋溶液收集池已经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
(3)污染监控体系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HJ(略)-(略))中相关要求,项目要设置土壤监测点位。
(4)应急响应措施
在例行监测中,一旦发现土壤监测数据异常,应尽快核查数据,确保数据正确性,并加大监测频率,连续监测分析变化动向,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并对污染地块进行治理。
(三)服务期满
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项目服务期满或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填埋任务时,应在2年内启动封场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封场后如需对项目堆存的固废回采进行综合利用,须在后期综合利用回采前,对综合利用回采工程进行单独设计,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单独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设计,项目场内固废堆存至设计标高后,为了便于以后对场内固废进行综合利用,故项目设计对堆存至设计标高后的库顶不做覆土绿化,对库顶面进行平整、铺HDPE,膜厚度不小于1.0mm,既便于场内固废的再利用,减少雨水渗入,避免地表径流水的污染,同时还能避免场区与人和动物的直接接触。若项目闭库后要进行土地复垦或绿化造林,土地复垦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略)-(略))Ⅱ类场封场及土地复垦要求,建设单位编制闭库专项方案的,应按照闭库专项方案进行生态恢复。
项目闭库后,已建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应继续正常运行,利用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频次至少每半年进行1次,监测因子遵照GB(略)-(略)规定,直到地下水水质连续2年不超出地下水本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