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年2月,金川县卡拉脚黑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阿坝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嘉绒藏族文化的亮丽名片。这门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以精美的器型、生动的纹饰与丰富的寓意流传千年。近年来,金川县通过政企联动与技艺革新深挖文化内涵,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让千年黑陶在传承保护中焕发新生。
在卡拉脚乡玛目都村的陶艺工作室里暖意融融。黑陶传承人石高让、阿杰和晓红正围坐案前,神情专注。指尖翻飞间,一块原本粗糙的红泥陶土,在掌心与工具的巧妙作用下渐渐舒展、塑形,不多时,一个个线条流畅、初具雏形的陶器便出现在案台上。
作为嘉绒藏族传统陶器制作的重要传承地,这片土地上的黑陶制作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嘉绒藏族的民俗风情与文化符号,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黑陶凭借多样的造型与精美的装饰,深受当地群众和外界游客的喜爱。酒具、茶罐、水罐、煮炖罐等一系列实用器物,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待客饮茶,还是日常烹饪,都能见到黑陶的身影,古色古香的器型中,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藏文化元素。
制作黑陶,选料极为讲究,必须选用海拔三千米以上、富含多种矿物质的红泥,选好料后,还要经过粉碎、筛选、浸泡、搅拌、揉均等二十多道繁琐工序,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成型阶段匠人全程不用陶轮,全凭一双巧手与多年积累的手感把控器型,从器身弧度到细节纹饰,皆由手工完成。然而,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等便捷器皿逐渐占据市场,传统黑陶因做工相对粗糙、功能适配性不足等问题,让曾经遍布乡村、烟火缭绕的陶窑渐渐沉寂。如何让这门千年老手艺跟上时代的步伐,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卡拉脚乡党委政府与当地匠人一直思索的问题。
在杨友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传承人们的技艺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往制作黑陶时,器型把控不够精准、表面不够光滑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今他们不仅能在传统器型基础上,对细节进行优化,让器物更加美观实用,还学会了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更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新款式。
如今的手工坊里,每天都能看到老艺人带年轻学徒研习技艺的场景,老匠人耐心讲解技巧,年轻学徒认真模仿练习,手把手的教学中,技艺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延续。每到假期,周边学校的学生们也会纷纷来到手工坊开展研学体验活动,孩子们在匠人的指导下,亲手揉捏陶土、尝试塑形,在实践中感受黑陶制作的乐趣,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让黑陶传承有了青春活力,也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黑陶文化是金川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金川县将持续加大传承保护力度,通过建立传习基地、开展技艺培训、搭建展示平台等举措,让这千年非遗在现代化浪潮中扎根土壤、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