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永登县。项目起于兰州市永登县树屏镇尹家庄村(K0+(略)),顺接G6京藏高速忠和至尹家庄段扩容改造工程,改造既有枢纽立交与G(略)连霍高速及G6京藏高速原有道路形成十字交叉,路线向南至杏花村,后折向西经瓦碴沟、咸水河(水居丹霞)至庄浪河(古城子),向南穿越莲花山至河口古镇西侧(H2K(略)+(略).(略));后京藏高速原路扩建6.(略)公里至达家台(AK(略)+(略).(略)),顺接G6京藏高速达家台至海石湾段。项目新增复线段路线长(略).(略)公里,原路扩建段路线长6.(略)公里,路线全长(略).(略)km。项目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略)km/h,其中新增复线段采用双向六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略).(略)m,分离式路基宽度(略).(略)m;原路扩建段采用双向八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为(略)m。 项目新建复线段共设置桥梁(略).1m/(略)座,其中特大桥(略).2米/1座,大桥(略).8米/(略)座,中桥(略).1米/6座;设涵洞(略)道、通道涵(略)道、天桥2座;设互通式立交3处,其中枢纽2处,一般互通1处;设涵式通道(略)道;设隧道(略)m/2座,其中长隧道(略).5m/1座,中隧道(略).5m/1座。改扩建段共设置桥梁(略).1m/2座,其中新建大桥(略).1m/1座,拼宽大桥(略)m/1座,新建1座分离式立交半幅,拆除重建2座通道桥,新建涵洞6道,拼宽涵洞8道,新建通道3道,拼宽通道4道;设互通式立交1处(一般互通),设通道7道(3道新建、4道拼宽接长),设分离式立交1座(新建半幅),设通道桥2座(拆除重建);不设置隧道。全线设置1处匝道收费站、1处隧道管理站、3处隧道变电所。 |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应进一步优化路线,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减少线路从保护区穿越的长度,实在无法避让,须严格按照设计路线走向施工,严禁向兰州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西固区河口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一侧摆动。施工中须加强穿越饮用水源地段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保护措施和要求,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短水源保护区段线路施工工期,工程弃土(渣)场以及物料堆场、施工营地、拌合厂等各类临时工程严禁设置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并尽量远离水源保护区和地表水体,施工开挖产生的弃渣等做到及时回填,临时堆渣应做好防护措施,堆渣表面用密目防尘网覆盖,对未完全利用的弃土弃渣及时清运至水源保护区外的弃渣场处理,禁止倾倒入水体、河道或在岸边堆放;做好水源地保护宣传工作,强化对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乱扔垃圾等行为。 (二)严格控制噪声影响。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高噪声施工机械应远离居民区布设;桥梁打桩等强噪声施工作业应避开学校正常上课时间;合理控制施工时间,在敏感路段施工时,晚(略)点到次日6点之间停止强噪声作业,确保施工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略))要求。 结合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对线路两侧噪声预测超标的敏感建筑物,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安装声屏障等防治措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公路沿线规划,严格限制在线路两侧超标范围内规划新建学校、医院及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预留资金,按照《报告书》要求进行运营期跟踪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完善降噪措施,确保各敏感点满足相应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 (三)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定时洒水降尘,运输车辆采取加蓬遮盖、密闭措施,临时堆放点采取防风遮挡措施,避开大风天气易起尘作业的施工。预制场、沥青拌合站、水稳拌合站、混凝土拌合站等按规范远离居民集中区等环境保护目标,并选在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的下风向,施工便道远离居民区。拌合站设置半封闭式储料棚,物料输送廊道等设置成封闭式输送廊道,水泥筒仓粉尘经筒仓仓顶袋式除尘器处理后通过仓顶排放口排放。沥青拌合站安装沥青烟集气罩,通过烘干窑燃烧+布袋除尘处理后排放;沥青铺摊作业采用密封性良好的机械和除尘装置,确保设备没有明显的无组织排放存在。 (四)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沿线施工场地生活垃圾收集后送至沿线生活垃圾转运点处置。拆迁建筑垃圾分类回收重复利用,不能利用的运至弃渣场处置。施工临时生产区产生废弃混凝土凝结块,可在施工便道沿线碾压铺路等方式利用。施工期产生的废油桶、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物,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贮存点进行收集暂存,定期送有资质单位处置。产生的弃渣土就近送至弃渣场进行合理处置和运输,严禁弃渣土在线路沿线任意倾倒处置,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恢复处置。桥梁工程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渣与桥墩钻孔产生的泥浆渣经沉淀、晾晒处理后拉运至就近的弃渣场处置。在原路扩建段既有路面部分拆除改造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凝土铣刨后的沥青混凝土用于路基垫层压实回用处理。运营期各服务设施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至沿线生活垃圾转运点处置。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脱水收集后清运卫生填埋,禁止随意倾倒。建筑材料不得在施工场地长期堆放,短期少量堆放时需选择在远离水体、排水道的地方,堆放要设置围栏,堆放时下层要铺设塑料布,上部苫盖,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五)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根据《报告书》道路在水源地保护区内路段两边设置防撞栏,并对道路靠近水源地一侧区域设置围网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域进行封闭;合理设置桥梁排水收集系统,进一步优化事故应急收集池设计方案,防止初期雨水和危险化学品泄漏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确保正常情况下事故池处于空闲状态,防止因事故池溢满造成的水源污染事故;事故污水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加强跨越敏感水体路段在线监控;落实环境监测计划,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公路管理部门与当地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防止发生水体污染事故。 在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