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将混凝土拌和区设置在塔基施工临时区内,并在混凝土拌合区周围设置土袋围挡,将泄漏的水泥浆废水拦截后回用于混凝土拌和,不外排。施工期生活废水经农户自建的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不外排。工程建设禁止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下河,还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略) 2、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施工单位应注意文明施工,定期洒水,及时清扫地面尘土,并严格管理产生扬尘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时应加安全网,将扬尘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参考已建成输电线路工程的经验,施工期间尽可能实施施工区封闭管理,施工期间,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的运转,均会排放一定量的机械燃油废气,其特点是排放量小,且属间断性无组织排放。对于施工期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尾气,由于施工场地开阔,扩散条件良好,只要施工方加强管理,施工废气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对周边居民产生明显影响。为确保施工机械尾气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3、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在施工点大声喧哗和吵闹,距离较远的沟通和指挥应采用对讲机进行:(略) 4、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塔基开挖回填后多余土方。施工期在各施工点均设置生活垃圾桶用于收集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每日施工结束由专人送至施工区域附近乡镇生活垃圾指定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和处置;塔基开挖回填后多余土方在基础施工回填到设计标高后向塔基周围铺撒,压平,以夯实基础,无弃方产生和外运。 5、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基坑回填:(略) 6、施工期对生态的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物料集中堆存,施工结束后平整覆土;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保护好小型兽类的活动区域:(略) 二、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噪声排放及治理措施 采用本报告中所列型号导线,定期对本项目(略)kV输电线路进行检修维护,使输电线路维持正常运行,避免线路过载超负荷运行,进一步优化绝缘子的选型,避免线路运行过程中产生电晕放电,使局部噪声升高。在施工阶段进一步优化选址选线,尽量使线路路径垂直投影与周边住户的距离更大,经过较近的住户房屋时应提高线路与房屋之间的净空距离,通过增加线路与居民房屋的距离已增加噪声的衰减量。 2、电磁环境 线路路径选择时增大与居民房屋的距离;合理选择线路导线的截面和相导线结构;合理选择导线、子导线分裂间距及绝缘子串组装型式等,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利用既有的电力通道,同塔双回采用逆相序排列;本项目评价范围内非居民区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满足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控制限值(略)kV/m、(略)μT的标准限值要求;评价范围内各居民房屋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满足不大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4kV/m、(略)μT的标准限值要求;本项目线路与其他设施交叉跨越处满足《(略)kV~(略)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略)-(略))净空距离要求。 玛瑙-正凯段:(略) 芭蕉-正凯段:(略) 3、运营期生态恢复措施 ①运营期加强杆塔基础区植被恢复情况的检查,制定运营期的植被抚育计划,根据植被的长势及植物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施肥和浇水。 ②加强场区植被恢复区域的植被存活率情况,对未存活的区域及时进行补栽补种。 ③恢复的植被宜采用适宜所在区域生长,存活率高的本土物种,确需引入外来物种需经过适应性、可行性论证,并经所在区域相关部门同意,方可引进。 ④建设单位可成立生态恢复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本项目生态恢复及治理工作,使项目施工期破坏的生物量和植被覆盖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 4、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线路投运后无废水产生。变电站间隔扩建后不新增运营人员,不新增废水。输电线路工程运行后,不占用河道面积,两岸塔基均位于(略)年一遇洪水线以上,对保护区水体水文情势无影响。根据线路电磁环境预测结果,运营后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略)-(略))中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控制限值(略)kV/m、(略)μT的标准限值。运行期间无废水产生,不影响保护区水质,因此工程运行对底栖动物无明显影响。 5、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变电站间隔扩建后无运营人员新增,不新增固体废物;线路投运后无固废产生。 6、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变电站间隔扩建后投运和线路投运后无大气污染物产生。 7、环境风险 加强用火管理,制定火灾应急预案,线路巡查时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在线路巡视时应留意电晕发生相对频繁的输电线路段,及时联系工程建设方进行线路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