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福建-福州-闽清县 | 发布日期: | 2025年7月7日 |
黄德钦
按语
“巍巍祖庙,煜煜府第,煌煌书院,焕呼建州。澔涆天下,未子阙里,文脉赓续,千年建州。”港城码头,水美城市。悠悠岁月,万千帆影。
建瓯古为建州,地理上是闽江源头之地,文化上是福建古闽文明、闽越文明、汉化文明三大文明史的源生地。建瓯置县1800多年,历代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为闽地取名"福建"之肇始,为中国东南历史文化名城。其境东接括苍,北引上饶,西南达延平,浙江之要冲,福延之喉襟;其山作翡翠色,水流碧玉姿,一带建横贯境内,为亘古不息的母亲河。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南宋时,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建瓯的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南宋初名相李纲在《桃源行诗序》中说:"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取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行,鸡犬之音相闻。
建瓯的茶叶天下闻名,北苑一带成为皇家茶园。北宋时,建州有腊面茶(属贡品)年达五六万斤,渐增至30万斤。到北宋元丰年间,建州产茶不下300万斤。到南宋发展更多,据周绛《茶苑总录》所记,宋时北苑及附近,公私茶焙多到1333所,其中32所为官焙。经济的发展,带来航运的日渐繁荣。此时的建溪航运,更多的具备了经济的因素,航行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官府开始整治闽江上的险滩。北宋天圣年间,太守刘滋首开南剑州黯淡滩航道(黯淡滩在今建瓯与南平交界处)。北宋绍兴七年,福建漕台再次大议开滩,檄南剑州通判吴逵专门主持此事。当年冬天水浅,于是开始疏通自天柱滩起包括黯淡滩在内的9滩。这些险滩都在建溪线上,治滩后建溪航行的风险减少,直接促进了建瓯及其上游的航运业发展。建溪水系,隔着一道山岭,即可与江西的信江和浙江的钱塘江相接。为了连接建溪与信江、钱塘江水系,官府曾组织劳役开辟道路。与信江相接的是杉关,但山岭险峻,开道困难。与钱塘江相接的是浦城的仙霞岭,路直且短,自南至北400里,其间需经6道岭,相比杉关开道,更容易一些。
南宋乾道九年到淳熙二年增拓仙霞关,以石块砌仙霞20里,曲折28弯,其计3060个台阶,道路稍平。于是闽北一带出产的茶纸笋蕈之类特产,基本沿着这条陆路,翻山越岭北上,再入钱塘江或信江走水路。南宋时期,由于首都在今杭州,仙霞岭通道对于交通商旅突显重要。马可·波罗入闽时,便是由此路过岭后再乘建溪小舟南下到建瓯。可见建溪水路已成为首都与福建联系的重要通道。元末战火后建瓯经济一度受挫,明朝巩固政权后,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建瓯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茶叶生产上。国家虽不再设官培,但民间茶业仍在发展,建瓯北苑的龙凤茶依然是茶中上品。
林业树种很多,有杉、松、樟、楠、榉、桉等,其中以杉木最多,是建筑的最佳木材,而又适合种植,"插而生之"。竹产也很丰富,尤其建瓯"竹之产为盛,幽篁翠筱,无论千亩回塘广阜,郁乎苍然。萌箨之利至于贾世巨值,为富家翁";除了竹子,还有笋产品"岁产千万斤,贩行天下其利无算。又制为纸,利皆以万计。"造纸业的发展,带来印刷业发展,设在建瓯印书厂的建版书仍在大量生产并运销全国各地。纺织业因技术进步有了很大提高,建瓯因此大量出产艺布,运销各地。各种土特产的丰富,直接刺激了商业航运发展,建溪水路呈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据弘治十五年不完全调查,建溪航行的大小船只有数百艘,其中大部份是雀船。还有清流、梢篷船两种船,从崇安经建瓯直接驶往福州洪塘。清流船专供载运货物及客商,梢蓬船多为达官显贵及其家属使用。
到明末,闽浙两地出入的行旅,有许多从闽江乘船经建瓯往来。华延献《闽游日记》中说:从浙江青州舍舟登陆越仙霞岭,抵浦城旋买舟,舟可容五、六人,形如绣鞋,号清流船,三日抵建宁(今建瓯),东南都会也,二日抵南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五游福建,并在其游记中记述了一些关于建溪船运的情况。徐第一次游福建,从江西上饶过分水岭入武夷山游览;1620年,徐第二次入闽,到兴化九鲤湖,往返均经南浦溪建溪;1628年,第三次入闽,再次过仙霞岭过枫岭关,到浦城,遂觅延平舟,由南浦溪到建宁府。到建宁时水涨数丈舟不能行,于是另雇三板舟,经太平驿大横驿至延平。然过黯淡滩时,水势奔涌,白波山立,舟行悉没形,险倍昔时。从徐霞客所走路线可知,明代闽江客运的航道与前代基本一致,而有所发展。当时的一些官方水陆驿对内河航行所记甚详,主要线路为:崇安大安驿到福州三山驿,途经长平(今崇安县城)水驿,武夷山,兴田驿,建溪驿(今建阳城内),叶坊驿,建宁府城西驿,再到太平、大横到延平剑浦驿,从闽江直下福州。
这段航线,崇阳溪、建溪险滩多,水马并应,水路多滩,船小,滩流时缓时急;浦城至建宁府,由仙霞岭,过闽浙界的南楼,穿过大干到浦城,经水吉、叶坊到达建宁府,在浦城可雇清流船,水路直达福州。这一路走南浦溪,向北经仙霞岭入浙江,向南到延平再往东则是福州。明代福建造船业遍布全省各地沿海沿江。洪武二十年,福建沿海设置巡检司及水寨,在福州河口设立了一个官办造船厂南台造船建州港城以供水寨所需开支。明永乐年间三和太宝郑和下南洋时,长乐太平港也开设造船厂。这些船厂以造较大型的海船为主。内河造船业则多集中于各水系城镇水埠,这些造船厂均由私商经营,他们具有传统造船技能,设备简单,自当技师,就地取材,临时雇工各自建造适合本地区河流的船只。能结合航道特点,制作利于越滩过浅的各种船只,深得明朝官方赏识。
明嘉靖三十七年,巡视郎唐顺之就条陈说"臣尝往闽浙,见闽浙人行舟广罅中,屈无碍,或拖舟碎石之上,亦不畏浅也。……请募闽浙之人,造闽浙之船,以教土人(指山东蓟县)。"建瓯造船业此时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明时福建最重要的内河造船基地。清中叶,由于朝廷实行闭关锁国,远洋航行趋于衰落,但内河依然繁荣。内陆水路交通航线从过去的以区间短途为主的运输,逐渐改为以直线长途为主的运输,使过去的干支流连接更为紧密。闽江上有三源,下通海口,水路交通分五路,其中一路由浦城、建瓯至福州,全长800里。除干线外,各支流运输依旧。建溪上游的政和县,若贩运大宗洋货、药材、盐巴、布匹之类,均须赴省会福州购取,中途多在建瓯停留。间有从建瓯、松溪交易者,各行商货客中雇用建瓯略大之舟"三板船",直接驶至政和西津。
当时的建溪水系航运货源十分旺盛。仅从粮食需求来看,建宁府所属各县,田多肥沃,尤其浦城,建瓯两县更见丰裕。福建省会及城镇民食,全赖延、建、邵三府河运米谷接济。闽江上游地区食盐也多靠水运,以沿海盐场为起点,全省分西南东四个行销区,东路包括福州,建宁、福宁三府,共十县,年销盐118604担,分别由海船进达,河船接转。可以说是粮、盐对流,上下平衡,充分发挥了船舶设备潜力,促进了建瓯内河航运的全面繁荣。
木帆船是这一时期建溪上最重要的航具。晚清虽然出现了近代轮船,但仍有一大片内河水域靠木帆船运输。建瓯等地每年进出的木帆船仍然十分频繁,每年少则100-200艘,多则400-500艘。运出的货物如茶叶,全年产量70余万斤。由脚夫装袋封箱,装船运至福州港出口,远销海外各地。
建安县所产纸,其质甚精而价甚廉,有毛边、铺东、大小海纸等,每年约千余担;建瓯山产之笋有明笋、烟乌笋、杂笋等每年平均二、三百万斤,由建溪集中贩于省会,再转运上海、天津等地。香菇有六、七万斤,均由浙江庆元县人来种植。五口通商后,沿海木帆船业受外轮势力的排挤打击,面临困难,但内河航运业较少受干扰。据不完全统计,清末闽江航道上共有木帆船11000多艘。除了传统船型外又有一些新船型。《闽清县志》记载,闽清有麻雀船千余艘,驶往福州运盐及货,分赴南平、建瓯、沙县、光泽等县。麻雀船皆属闽清人所有,数量很多,是溪最活跃的运输船,载重1000-1500斤。鼠船载重1000斤,亦有1000多艘。
临江门码头的水路原流,千百年来,迎来送去,日夜穿梭。而处在闽北中心位置的建州城,以崇阳溪、松溪、建溪畅通无阻地连接了北上边城及南下海城,成为山海纽结点,毫无疑问,它是闽北客货两运最优质的中转站。(即临江门码头与通济门码头)。由北而下的陆货必经建州闽江北源之建溪,而长驱入海,由南而上的海货必经建州码头而进山。在宋明时期海丝贸易的带动下,在崛起于宋代的福建经济文化的助推下,有闽北物产丰饶的基础,有建瓯自身幅员广阔食货物质满满的支撑,建州城,及州城附郭之地的建安瓯宁百姓,其卜居选地,筑城设乡围邑聚里,一定不会放弃能给他们带来交通便捷、货物交换便利的溪流之岸,河运之网。
于是,沿河网构建的建州城乡渐渐开始形成。东汉,献帝将建安县城设立在崇阳溪、松溪、建溪的三溪交汇处;三国,孙吴将闽地第一个郡城(建安郡)也设在这里;两晋以来,宋齐梁陈建安郡城,唐代建州城,五代殷国都城,宋代建宁军治、建宁府城,北宋瓯宁县城,元代建宁路城,明代福建行都司、明清两朝建宁府城,都设在了这里……
一座光华闪耀的历史名邦,一座滨水而建的内陆港城,其出入城池的通道必然是闽中扛鼎,磅礴大气。(注:本篇历史资料来源于建瓯市政协《建州港城》)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