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北京-通州- | 发布日期: | 2025年7月24日 |
编者按: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擘画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当前,气象工作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特别策划聚焦大城市气象服务,看各地气象部门如何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各个环节,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天津:着眼流域联防打造韧性城市
海河,九河下梢,奔流津门。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对流域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海河流域气象中心的牵头单位,天津市气象局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着力破解流域气象服务中的难点堵点,以科技为“矛”、联防为“盾”,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实现质的跃升,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
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天津市气象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流域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升级。今年,由天津市气象局搭建的“海澜-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与技术融合,汇聚海河流域6000余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和300余个水库、堰闸站点、河道的水文数据,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综合立体监测。

天津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开展流域气象服务。图/文 郭玲
此外,天津市气象局还推进气象服务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延伸,建成“海河流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分系统”,新增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三项气象风险预警功能,将智能网格降水预报与水文模拟、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研发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将其融入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如今,该平台能动态显示基于河道、水库及隐患点的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显著提升了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这一能力提升在实战中得到有力检验——
今年7月2日至3日,海河流域遭遇流域性暴雨。天津市气象局依托“海澜-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精准分析研判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帮助流域各省(区、市)气象部门有力支撑当地水务、应急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防汛调度决策。
流域性灾害具有跨域特性,一己之力难以应对。天津市气象局积极牵头推动构建高效协同的联防联控体系,与国家气象中心和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强化合作,完善“国省市县四级协同联动”机制。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服务体系日渐成熟,显著提升了海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能力。
在这张联防大网中,涌现出许多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
以“通武廊”小流域为例,通州、武清、廊坊三地气象部门以大运河气象服务为纽带,实现450余个气象观测站数据的实时交汇共享,共建共享共用“通武廊气象协同工作平台”“联合决策产品制作系统”“大运河旅游航运气象服务系统”等平台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气象服务支撑能力。(郭玲 张妍 刘一玮)
重庆:气象敏捷反应助力高效治理
7月8日11时至9日11时,重庆市中心城区遭遇暴雨天气。重庆市气象部门以智慧气象服务赋能,通过精准的预警与精细的服务,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应对提供了强大支撑。
早在7日下午,市气象局就发布了《重要气象信息专报》,为各方应对赢得先机。随后,针对城市内涝,市气象局联合市住建委发布了2期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产品,同时联合市交通委、市公安交管局,前后发布3期公路交通气象风险产品。
9日凌晨时分,强降雨来袭。2时42分,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用电子围栏等智能技术,向中心城区6个处于核心降雨的区域,发布定向预警短信:“重庆市气象台提醒,您所在的地区已出现大暴雨,预计仍将持续,致灾风险高,请注意防范和及时避险。”这条关键信息在短短2分钟内,就触达60万市民。
在智慧气象服务支撑下,“递进式预警+前瞻性调度”的城市治理敏捷反应,让沙坪坝区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未出现因降雨引发的大面积城市积涝和道路交通拥堵。
这一套高效、精准、前瞻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正是重庆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的“智慧密码”。
聚焦灾害预警联动与风险预警联防,市气象局携手规资、水利、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构建起覆盖危岩地灾、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等15类耦合风险的预警网络。
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探索征程中,气象科技已经成为引擎。目前,重庆数智气象“四天”系统(天枢·智能探测系统、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御天·智慧防灾系统)持续完善,致灾天气数智融合预报预警重点实验室等已落地运行,“天资·12小时”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V2.0版的研发也已经过半,目前该版本已实现逐1公里、1小时的预报。气象科技的“硬核”实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
未来,重庆将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双翼,为重庆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更加精准、智慧、安全的气象服务。(郭若水 石京川)
武汉:守好“百湖之城”气象防线
湖北武汉,一座被长江和汉江拥抱的城市,全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总汇水面积达5925.2平方公里,占到全市面积近七成,被称为“百湖之城”。每逢汛期,两江持续上涨的水位给城市带来严峻挑战。如何答好自然与发展因素交织的复杂命题,提高城市应对气候灾害韧性的能力,是武汉市气象部门永恒的课题。
监测精密是开展气象工作的基础。武汉市气象部门与农业、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制定大城市气象观测网布局规划,在城市快速路、过江大桥、港口等地建设气象站200余个、应用气象站90余个,将站网平均间距由8公里缩短到4.5公里。新建7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形成S+X天气雷达组网。建成6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推进5套城市冠层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大气垂直观测网平均间距缩短至40公里。
精准预报关键核心技术也实现突破。武汉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强对流预警指标,实现逐6分钟滚动制作0-2小时雷达回波外推预报和灾害天气智能识别报警。联合市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优化分灾种、分区域的临灾预警阈值体系,联合开展临灾警报业务,建成8类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场景。持续完善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开展暴雨、强对流递进式服务和临灾“叫应”,建立临灾警报靶向发布机制。
完备的气象服务给城市带来周密的保障,助力武汉在应对高影响天气时仍能保持城市主要功能不受影响。6月20日至22日,武汉持续出现强降雨,12小时最大累计降水量达182.8毫米。全市气象部门立即开展递进式服务,精准预报、及时“叫应”、高效联动,市区水务部门抢抓降雨前“窗口期”,积极开展排水管网清淤疏浚和重要闸、站等排水设施检查维护,全力做好泵站、闸门调度和应急处置,根据雨情雨势,随时抽排积水,确保城市交通运行正常。
此外,近几年,武汉市还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湿地修复等一批“显山露水”生态工程,让城市具备海绵般的特性,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弹性。目前,全市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的建成海绵城市区域面积已超过30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30%以上。市气象局融入湿地生态保护,开展城市暴雨积涝风险预警、湖泊生态气象监测、景观物候气象预报、蓝藻水华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融入宜居城市建设,参与城市降温行动,开展气象监测试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园区气象工程参数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武汉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在水务、生态、交通等8个部门开展应用。开展电力、交通、农业、大型生活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服务。(陈声超)
绍兴:用气象科技托起居民幸福感
绍兴,古称会稽,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自今年2月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绍兴市城乡气象安全保障体系全国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以来,绍兴气象部门围绕提高城乡气象三维感知能力、建立城乡安全风险精细管控机制、健全城乡安全保障科技支撑机制、探索建立气象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等4项重点任务,以“优化机制、科技支撑、数字赋能”为举措,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绍兴市域实践,逐步形成一批有辨识度的试点成果。
2022年,针对农村地区气象监测精度不够、接收预警和联动应对效率不高等难题,绍兴启动“村安工程”项目,构建低空补盲监测网;引进国省天气雷达组网监测技术、短临预报模式等;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预报时空分辨率精细至百米级、分钟级;研发数字化极端天气防御协同应用平台。
在“村安工程”基础上,2023年,绍兴市进一步启动“城安工程”项目,聚焦影响城市宜居安居的气象风险,实施感知能力提升、数智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四大能力提升行动。
试点建设启动后,相关工作被纳入绍兴市安委会议事内容以及市委改革办抓落实任务清单;市政府印发《绍兴市城市气象安全保障行动计划(2024—2026)》,强化城市气象数据精细化应用。
目前,绍兴实现自动气象站行政村全覆盖,汇集1794个地面自动站、10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14部地基垂直遥感设备等的观测数据,有效开展三维实况探测分析工作,新捕捉“暴雨窝”12个。2024年,绍兴暴雨预警信号命中率由2021年的80%提升至90%,提前量从40分钟增加到95分钟,综合有效性提升229%。2024年台风“康妮”影响期间,市气象局加密监测、滚动预警,精准研判台风移动路径和风雨影响,累计叫应517万人次,转移10126人。
“高精尖设备的投用,显著提升了短时临近预报的精准度,为防灾减灾赢得了宝贵的响应时间。”绍兴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徐华良评价。(简菊芳 季昌盛)
苏州:织好发展和安全“双面绣”
太湖之滨,人间天堂。在江苏苏州这座千年古城,苏州市气象部门正以传统刺绣般的匠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绘就一幅现代化气象保障服务的锦绣画卷。
2024年,苏州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试点,获得江苏省气象局批复同意。
苏州市气象部门与市减灾办、应急管理、水务、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环太湖地区,苏州与浙江湖州、嘉兴,江苏无锡、常州等地实现灾害性天气过程跨区域研判,合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大风来临前,太仓港苏州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组织工作人员对桥吊底座进行锚定加固。 苏州市气象局供图
作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苏州太仓港去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89亿吨,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0位。今年4月12日,苏州气象部门在这座全球物流大港上交出防灾减灾的成功答卷:当27.8米/秒的狂风袭来时,苏州气象部门开展递进式服务,提前48小时发布专题服务材料;提前24小时前置发布港口气象服务专报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支撑港口大型机械加固、船舶调度等;临近3小时滚动更新精细化预报。最终实现重大灾害零事故。
今夏持续高温期间,全市电网电力负荷再创历史新高,苏州气象部门研发的“电力气象服务平台”成为电网调度的“智慧参谋”:自主研发输电线大风舞动预测技术,开展大风风险评估、电网抗风服务;提供逐15分钟电力负荷预报,重点时段准确率高达98%。
在现代化城市气象保障的“双面绣”上,一面是根基深厚的防灾减灾安全网,另一面则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链。
今年,苏州“试点城市空中交通及低空公共服务气象保障”场景获批中国气象局示范场景试点。苏州的低空经济正以蓬勃之姿展翅高飞。
苏州市气象部门创新采用“政企协同”模式,与苏州市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市飞行起降枢纽、航线密集区等54个关键节点联合布设综合遥感自动气象站。在太仓无人机试飞基地,开展低空气象探测设备和预报预警试验。6月底,与多家公司联合成立“5G-A低空气象实验室”,推进低空气象服务与“通感算”协同、融合发展。
此外,苏州市气象部门还着力通用航空领域,为“吴江-虹桥机场”等商务航线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在医疗救援方面,与市立医院共建无人机转运气象预警体系,覆盖5个起降点和80公里航路。文旅产业中,为相门城墙灯光秀、金鸡湖“苏超”足球比赛无人机表演等30余场活动提供气象保障。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为太湖、阳澄湖等水域无人机巡查提供强对流天气预警服务,筑牢低空作业安全屏障。(殷昊翔)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