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四川-成都- | 发布日期: | 2025年8月19日 | 
世运会气象台张东方:筹备期间,经历暴雨预警“三级跳”
2025年7月4日?阴天间多云
窗外的雨刚刚停歇,但7月3日成都市区那场强降水过程带来的震撼仍未散去。那场狂风裹挟的暴雨,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为我们气象保障团队拉响了警钟——世运会开幕前,每一次极端天气都是对保障能力的实战检验。
从事气象工作,我始终相信,精准预报的底气源于对数据的把握。早在一周前,团队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就已捕捉到这场强降水的苗头。但气象工作的复杂性正在于此——中期预判只是开始。当7月3日雷达回波图上的色块颜色从红黄逐渐转为深紫时,每一次色调加深都意味着雨强升级,也考验着预报员的决断力。

世运会气象台张东方
那天,我在气象台值守,盯着屏幕上不断扩展的强回波带,并将分析结果同步给会商团队。从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到橙色预警信号,再到最终升级为红色预警信号,我们在6小时内完成了成都气象史上首次暴雨预警“三级跳”。发布红色预警的那一刻,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我们都清楚,这条信息将直接关系到防汛指挥调度、低洼区域人员转移、城市交通管控等一系列决策,背后是万千市民的安危。接下来的24小时,我们实时跟踪雨带移动,滚动更新预报结论,与防汛部门联动会商,围绕暴雨开展的“递进式”服务环环相扣。
从事预报工作越久,越懂得“敬畏”二字的分量。大自然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更精密的监测、更深入的分析、更果断的响应,不断缩小预报与实况的差距。
这场暴雨既是考验,更是提升。它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世运会气象保障不仅要精准预报赛事期间的天气,更要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万全准备。未来,我们要把这次过程中总结的短时强降水预警阈值、城市积涝气象风险模型、多部门联动机制等经验,逐一融入世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为世运会的顺利举办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世运会气象台牛金龙:像护航火炬一样,传好气象保障接力棒
2025年7月26日?雷阵雨间多云
今天,世运会火炬传递气象保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干了二十余年气象工作,越是这种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我心里越清楚,精准预报的重要性。
前一晚暴雨突袭成都,我与团队年轻预报员共同开展多轮会商研判。我们仔细分析各类气象数据,明确预报:蒲江县、邛崃市等地将出现局部暴雨至大暴雨,中心城区有中到大雨,局地可能出现暴雨;暴雨过程从傍晚至夜间分三轮来袭,凌晨逐渐减弱结束。“实战”是最好的教学,我引导年轻人关注关键时段的雨情变化,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预报逻辑。最终,预报与实况高度吻合,为各方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撑,年轻同事也在这次过程中收获宝贵经验。

世运会气象台牛金龙
我们推行递进式服务模式,并指导区县气象部门发布预警,开展叫应服务。清晨天气转好后,我带领年轻预报员继续投入火炬传递实时气象保障工作。借鉴之前所积累的活动保障经验,我组织大家联动会商。在中央气象台、四川省气象台的指导下,我们精准预报火炬传递期间的天气状况,尤其明确关键时段无降水的结论,为火炬传递的顺利进行筑牢气象防线。看到年轻同事因保障成功而展现出的专注与振奋,我深感欣慰。
我始终认为,预报不仅是对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更要深入把握气象变化规律,关注每一个细节。担任成都市气象局首席的10年里,我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我常将这些经验与认知分享给年轻同事,他们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通过实战历练,成长迅速。
气象预报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精准预报带来的价值,都让这份工作充满意义。学习永远在路上,我会继续精进预报技术,同时将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让气象保障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陈杰:要把天气“密码”解译得小朋友都看得懂
2025年8月3日?晴间多云
距开幕式还有4天,今天是最后一次的气象保障全流程演练。成都的日最高气温升到了40℃,黏腻的空气裹着热浪扑面而来,让现场的氛围多了几分紧张——高温,俨然成为世运会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作为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我的核心工作是把专业气象数据变成大家能懂能用的服务信息。从参与世运会气象保障那天起,我就清楚这是场硬仗:8月成都天气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且局地强对流天气说来就来;而本届世运会18个户外大项,从射箭、攀岩到飞盘、腰旗橄榄球,对天气变化都很敏感。
“观测即服务”理念,不只是报个温度数字那么简单。就像现在,40℃的高温背后,运动员和观众更想知道“天气到底有多熬人”。新媒体宣传团队制作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短视频,红色预警区域以及搭配的“午后高温时段避免户外活动”等提示一目了然,让运动员和观众清楚地了解天气情况。

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陈杰
为了把天气影响说透,我们团队早就扎进了资料堆。近十年8月的成都气候数据被翻了个底朝天,室内外赛事的气象条件影响分析做了厚厚一摞。浮士德球赛场风速过大球路就会跑偏,尾波滑水对水温、风力的要求更是苛刻——这些专业结论,最终都变成了“一赛一策一单”:每个项目有专属保障方案和针对性提示单。我们还联合国家、省气象媒体和成都主流媒体,做出26期气象科普产品,用图文、海报、短视频把天气“密码”解译成大家看得懂的语言。
遇上强对流天气,我们便会开启天气直播。屏幕上既有雷达回波动态图,也有街头实景画面。主播边通报实况边解释,把“雨下没下、下在哪儿、有多大、要下多久、会有啥影响”说清楚。不少观众说,看了直播、知道当天的天气情况,心里就踏实了。
大赛期间不仅城市气象保障要跟得上,行业气象服务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高温之下,局地强对流天气仍不能忽视。“成都地铁线网智慧气象信息系统”成为地铁调度的“千里眼”,高架区段风速一超标,“分级阈值响应模型”就会秒级触发预警,限速指令直抵调度中心,从预警到决策的闭环仅需几分钟,为赛事通勤装上稳固的“安全锁”。
世运会赛时指挥部韦玮:“开幕式关键时段将无明显降水”
2025年8月7日?雷阵雨转晴
今天是成都世运会开幕的日子,一早走进世运会赛时指挥部,空气里多了些紧张与期待。恰逢“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保障世运会顺利开幕面临巨大挑战。复杂的气象条件与户外场景叠加,使开闭幕式的气象服务难度陡增,即便是经历过成都大运会保障任务的团队,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整个上午,世运会赛时指挥部内,气氛凝重。窗外雷阵雨势头不减,密集的雨点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此时,双重天气研判任务压顶:既要精准把握新都兴城垒球场馆降水结束时间以确保赛程正常进行,更要为即将到来的开幕式提供形势研判——筹备工作能否推进?开幕式能否在原定的“天府之檐”如期举行?这关乎全局的悬念,沉甸甸地压在指挥部每个人的心中。

世运会赛时指挥部韦玮
作为赛时指挥部首席气象官,我始终与世运会气象台保持联系,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观测数据和会商结论,确保服务信息统一一致、权威可靠。气象团队同步紧锣密鼓地分析全市天气演变,特别是开幕式主会场的趋势。从清晨至午间,我在指挥中心实时向赛时指挥部、政府办公室滚动报告降水趋势和开幕式场地天气研判10余次。11时30分前后,我汇报了核心结论:“根据最新研判,开幕式关键时段(19时至22时)将无明显降水。”这份清晰、准确的预报信息,为指挥部的工作决策和部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
开幕式紧张筹备中,赛事对气象也有严苛要求,7日清晨开始的强降水导致新都兴城垒球场馆出现积水,场馆中心急须根据天气趋势确定开赛时间。时间紧迫!我向场馆传递了最新的研判结论:“明确降水已呈减弱趋势,预计10点30分前后趋于结束,其间无雷电。”这份精准、果断的气象信息,成为现场决策的“定心丸”。
夜幕降临,开幕式在“天府之檐”如期拉开帷幕。赛时指挥部内,大屏幕被一分为三:一侧是开幕式盛况直播,观众有序入席,演员激情演绎,现场气氛热烈;另一侧是实时更新的气象监测数据,风向、风速、降水回波被密切追踪,保障团队屏息凝神,确保仪式全程不受天气干扰;还有一侧是城市侧有条不紊地运行,气象“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这一刻得到具象化地体现。
世运会气象台陈贝:赛事护航,答好每一张“考卷”
2025年8月10日?雷阵雨
“强对流云团北移,各场馆注意!”8月10日5时的世运会气象台灯火通明,世运会赛程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突袭的强对流天气,让赛事气象保障团队瞬间进入“紧张状态”。作为赛事侧首席预报员,我紧盯雷达图上翻滚的回波,深知这是团队磨合五个月后的一场“大考”,而我要做的,是和伙伴们一起,用精准预报为赛事护航。
桂溪生态公园飞盘赛场,预报员王璐思的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鼓点,她紧盯着实时雷达回波图像,时刻关注雷电发展的每一丝动向;兴隆湖湖滨场馆龙舟比赛开赛在即,何科盯住回波移动,立刻通知对接人,兴隆湖的比赛在强降水缝隙中,如期举行;三岔湖索道滑水项目因雨水暂停的消息传来,预报员杨蓉和谢静迅速进入“战斗模式”,降水趋势、云系移动速度……她们像拼图一样,把零散数据拼成“11点准时恢复”的精准结论。

世运会气象台陈贝
赛事顺利举行的背后,是团队无数次模拟演练、服务产品打磨的成果。一幕幕生动紧张有序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里出现——
五个月前,我刚刚加入团队,便立即接到编写气象条件手册的紧急任务。如何整理状态,让团队快速融合?为此,我们用“专长分工”当黏合剂:我规划了手册大纲后,团队其他成员分别负责分析成都气候特征、梳理赛事气象风险隐患、将数字变成直观图像、设计精美的包装手册等一系列工作,让整本手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手册几易其稿,但每一次修改都是团队磨合的“催化剂”。从最初的意见分歧,到后来一个眼神就懂的默契,我们终于在6月交出完美答卷。
如今,面对强对流天气,团队像精密齿轮一样咬合:有人盯雷达,有人析云图,有人传信息……每一份精准预报背后,是五个月磨合出的默契,是气象人“守护赛事”的共同信念。这场世运会,我们气象团队从“零散个体”炼成“钢铁团队”,用专业和默契,为赛事筑牢“气象防护墙”。
成都市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中心杨东:让气象数据“跑”得比运动员还快
2025年8月17日?阴有阵雨
成都世运会主火炬缓缓熄灭,站在“成都数字气象智慧服务平台”的大屏前,看着成都国际友谊馆灿烂的烟花,我心里像揣了块暖石——踏实,又沉甸甸的。作为成都市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中心主任,这场盛会的气象监测和信息网络保障,是我和团队肩上最沉的担子。
记得年初启动保障筹备时,我带领团队给全市的观测装备来了场“全身体检”。位于彭州市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的机房里,团队成员们爬上检修梯,盯着运行参数,一盯看就是俩小时……周边的X波段雷达、测风激光雷达、855个地面气象站,每一台设备都要过两遍,就怕哪个零件“闹脾气”。

成都市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中心杨东
“观测即服务”这六个字,我们念叨了无数遍,在世运会保障中,变成了实打实的行动。赛事项目多,户外场馆散,得让气象数据“跑”得比运动员还快。水上项目的湖里,我们架起浮标微站,实现赛区水域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水温等水文物理要素全天候监测;沙滩荷球赛的赛场旁,加测体感温度,数据第一时间传达至公众;开幕式的附近,“分钟级”“百米级”的降水、气温数据实时展现,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是团队熬了无数个夜晚的成果。
最揪心的是开、闭幕式的焰火表演。那绚烂的烟花,对风向、风速都有严格要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给我们提供支持,国省市三级气象部门用“中尺度+微尺度”耦合技术和三维孪生技术画出米级分辨率的三维风场图,就像给赛场装了“透视眼”。当看到焰火准时在夜空绽放,团队成员无比激动。
保障期间,成都市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中心的灯基本没熄过。党员突击队的同志们轮班值守,综合探测科同志们时刻关注综合气象观测站网运行情况,信息网络科紧盯网络和数据传输状态,不时对新发现的恶意访问进行拦截封堵,值守视频调度的小伙伴们熬红了双眼,应急小分队把应急指挥车当家准备随时出发,来往于各赛场提供观测保障,个个都晒得黝黑。
有人问我累不累,可看着那些精准的数据变成赛场边的安全网,看着运动员在适宜的天气里冲刺,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疲惫都盖不住的。气象工作就像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布下的每一台设备、算准的每一组数据,终会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守护的力量。这份工作,我干了二十多年,爱了二十多年,往后,还会一直爱下去。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