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四川-泸州-合江县 | 发布日期: | 2025年8月26日 |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人才。
在泸州三区四县不少乡村地区,经常能听到“兵支书”三个字,这是群众对退伍军人担任的村支书的亲切称呼。
据了解,目前在合江县各街道、乡镇,共有“兵支书”53人,其中仅白沙镇的10个自然村就有6名“兵支书”,占比高达60%。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这些“兵支书”永葆军人本色,成为“领头雁”和“生力军”。
“兵支书”蒲兴林
“我们肩上的担子,承载着土地价值的改变”
“蒲书记,辛苦了,快进屋乘会儿凉,尝尝我种的荔枝!”盛夏时节,每当蒲兴林路过,叶建都会把他拉进家中,取出最好的荔枝款待。
蒲兴林是白沙镇芦稿村村支书,叶建用荔枝招待他,一方面是分享自己生活的甜蜜,另一方面则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蒲兴林在基地查看有机高粱长势。)
叶建是大羊荔枝专合社负责人,专合社配有冷库、储藏室等专业设施,每年产出荔枝5万斤,销售额近1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份,叶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但早年间,叶建返乡创业准备大干一场,在芦稿村流转了上百亩土地种植荔枝,没过多久就打起了退堂鼓。“刚开始啥都不懂,既不会挑选品种,也不懂管理,投进去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叶建还记得,就在自己准备放弃时,是蒲兴林为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蒲书记帮我联系泸州农科院的专家,又请来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还协助我申请项目资金……”谈到蒲兴林为专合社做的桩桩事情,叶建仍历历在目。
殊不知,曾经的蒲兴林不仅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业成功人士。
1998年,蒲兴林从山西大同某部队退伍,转业后一头扎进商海,服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6年,他返回白沙镇。2011年,在同样身为退伍军人、时任村支书白廷海的劝说下,蒲兴林通过选聘担任芦稿村村文书。2019年,又当选为芦稿村村支书。
任职第一天起,蒲兴林就与村党支部成员共同制定出集中火力攻克“产业堡垒”的目标。
2020年,他们锁定经济作物,几经辗转,为村里想办法争取到专项资金,种植了上千亩酿酒所需的有机高粱。在历经前两年的失败后,第三年首次实现全村第一笔集体经济收益。如今,芦稿村的高粱基地已成为泸州老窖的有机高粱产区之一,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
“同样是一亩地,种的东西不同,经济效益大不一样。”蒲兴林总喜欢为乡亲们算经济账,如果种水稻和玉米,每亩只有几百元收益;如果种有机高粱,每亩收益能达到2000多元……在他的带领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产业,过去芦稿村撂荒的土地,逐渐变得“金贵”起来。
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新修公路近20公里,硬化公路10多公里;引进返乡创业人士6名——这是2019年上任至今,“兵支书”蒲兴林交出的成绩单。
“我们这届班子,肩上的担子承载着土地价值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要给土地找出路,让农户增加收入。”蒲兴林坦言,任职村支书以来,经历过力不从心的无奈、吃过没有经验的亏、品尝过失败的苦,但对于一名军人而言,从来没有“缴械投降”的念头。
“我们正在申请建立荔枝交易市场的项目计划,以解决全镇荔枝产业产量散、价格乱、销售难的问题。”眼下,蒲兴林又瞄准了新的目标。
“兵支书”牟大强
“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走进合江县白沙镇忠孝佛手产业园,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由于今年夏季干旱少雨,佛手减产在所难免,但产业园负责人胡路生却并不过于担心,“园里安装了滴灌系统,佛手树都可以保住。而且佛手销售只占收入的一部分,园区还有农家乐、研学基地、游客门票等其他收入。”

(牟大强(左)与佛手产业园负责人交流。)
然而,同样是面对干旱天气,三年前的胡路生,心情却远不如今天这般轻松。“2022年,整个夏天川南地区都没怎么下雨,要是第二年夏天还是干旱,园区的800亩佛手树肯定全军覆没。”
胡路生说,2022年旱情后,在村支书牟大强的帮助下,佛手产业园及时申请到滴灌项目,才确保园区能够从容应对旱情。
协助土地流转、解决劳动力、申请滴灌项目、加宽通往园区的公路、申请储存冻库……这些年里,牟大强究竟为佛手产业园出过多少力,胡路生一时已算不过来。
2019年担任忠孝村村支书至今,牟大强已与村“两委”其他班子成员一道,共同为村里申请到1100多万元项目资金。
2010年,牟大强退伍之后通过自考取得了大专文凭。虽说学的专业是农村行政管理,但他当时却不想扎根农村,而是选择进军建筑行业,成了一名小老板,过上了“南征北战”的生活。
但2014年,牟大强却通过选聘,回到家乡白沙镇忠孝村担任起村文书。对于这个选择,他的解释是:“我是家中独子,父母肯定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
“既来之,则安之”,在短暂的情绪低落后,牟大强迅速调整好状态投入到工作中。然而,他很快发现,在农村做事情,远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2022年,为吸引更多游客到佛手产业园旅游观光,村委会决定将原来5米宽的公路加宽至7米,尽管此举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但仍有六七户表示“寸土不让”。牟大强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此外,他还请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的父亲为自己当“参谋”,经过一个月时间,最终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刚回村开展工作时,许多村民心里并不服这个“年轻娃”。在种植有机高粱的过程中,尽管牟大强一再提醒:“千万不能使用除草剂,也不能撒农药化肥,用了肯定会被检验出来。”但个别种植户依然我行我素,“他懂啥子,不用这些东西能提高产量吗?”直到高粱被酒厂拒收,种植户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牟大强的话。
牟大强尽管只有36岁,却已两鬓花白。如今的他,和农户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规避种植、养殖的“坑”,跨过思想观念转变的“坎”。他常说:“只要大家能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就不愁没有好日子!”
“兵支书”袁焱
“有困难不用怕,绝没有军人攻不下的山头!”
这段时间,白沙镇龙顶山村村支书袁焱每天都要往村里的条粉加工厂跑一趟,先到各车间查看设备调试情况,再到院坝里查看正在晾晒的有机高粱。这些村集体经济产业,他时时刻刻都惦记着。

(袁焱查看正在晾晒的有机高粱。)
2003年,袁焱从部队退伍。2017年,他经选举担任龙顶山村村支书。当时,作为脱贫村,龙顶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每年3—4万元,专合社的产业也是较为单薄的水稻、玉米种植,跑山鸡养殖等。
如何提高村民收入?袁焱在村里实地考察后决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袁焱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流转村里的500亩土地种植花椒,收取的管理费成了他来村后的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此后,又在村里开办起养猪场,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开办起条粉加工厂,流转1000亩土地为泸州嘉穗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高粱和水稻……几年下来,他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村里一派风风火火的景象,村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不过,红火生活背后,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袁焱自己最为清楚。
龙顶山村小的学生转到白沙镇上学后,学校就闲置了下来,如何盘活闲置资产?袁焱想到在这里开设一家条粉加工厂。不过,建设加工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靠村里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去申请项目资金。”袁焱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写报告、作汇报、跑审批,终于争取到了150万元的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资金到位,如何建设?村里谁也没有做过这件事“。我们都是门外汉,必须要去考察学习。”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到陕西、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建厂,又多次到宜宾学习如何生产红薯条粉,还把当地的技术人员请到村里来指导。条粉加工厂建起来了,设备也已经全部到位,就等调试好后投产。“加工厂投用后,要使用大量的红薯粉,这就解决了村民们种植的红薯销售难题。”袁焱说。
和许多村一样,龙顶山村留守的村民大多为老年人。如何让村民们改变思想,接受农业转型?袁焱同样费了一番苦功。龙顶山村和邻村要推广种植有机高粱,作为提供给酒企酿酒的原料。村里不少人听说要种高粱直摇头,他们认为,种高粱不如种玉米产量高,而且高粱没有人收购。“我也很理解村民们的想法,所以要用事实来说服他们。”为了让村民们放心收益问题,袁焱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逗硬。
在推广高粱种植的第一年,有的村民不想卖或者觉得卖不上价,那就以物换物。村干部从外地买了12000斤玉米堆在村委会办公室,以3斤玉米换村民1斤高粱。这种办法虽然很“土”,但诚意十足,让村民们看到了村“两委”的诚信,也了解到了种植高粱的收益。有机高粱种植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高粱的收购价格也从之前的3.2元/斤提高到4.8元/斤。2024年,全村的高粱订单为280万元。
这些年来,袁焱对村里的一草一木已经非常熟悉,遇到难事,这位曾在军营淬炼过的硬汉子总是一摆手:“有困难不用怕,绝没有军人攻不下的山头!”站在村里的农时观测台上俯瞰全村,他又计划着如何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