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浙江-杭州-西湖区 | 发布日期: | 2025年8月25日 |
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2022年12月30日揭牌,在浙中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上落下科技创新的关键一子,也为浙中区域创新体系补足重要一环。
研究院锚定“中医免疫的理论阐释、防病治病及大健康产品开发研究”的主攻方向,聚焦“卡脖子”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成功入选省重点实验室,领衔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获批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获立项批复,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
平台建设:从落子浙中到长三角中医药科创产业园崛起
走进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位于金华科技城的过渡场地——工作人员把我们带进了E2-b栋楼实验室。这里主要由药学与材料学平台、药效毒理与病理影像平台、医学与多组学平台,以及中医药AI智能化四大平台共同组成。
在二楼药学与材料学平台,实验技术人员毛伟业正专注地进行着精密仪器的校准。这名自2023年加入的质谱、液相色谱设备负责人,每天的工作都始于这份严谨。“我们是中药研究的第一站。”他边引路边介绍道,“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精准确定样品中有什么,并确定其含量。”
该平台不仅服务于院内研发,也面向社会开放,客户涵盖医院、高校和企业。其配备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高分辨质谱仪及AI智能化设备,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处于顶尖水平。“我们已与11家金华本地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毛伟业补充道。
移步五楼,记者进入了药效毒理与病理影像平台,这里需要进行严格的更衣换鞋程序。研发人员管浩汝正俯身在一台便携式小动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系统前,屏幕上,实验小鼠的心脏搏动清晰可见。周围,小动物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全套病理及血液生化检测设备构建起一个微观世界的全景“观察哨”。“我们用这些设备看药效、毒理,检测安不安全、有没有用。”管浩汝的目光紧盯屏幕,丝毫不敢松懈。
医学与多组学平台位于实验楼的三楼,是样本流转的最后一站,自动化差异蛋白分析平台仪器此刻正安静地运行着。设备负责人金宵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工作:“经过处理的样本,特别是动物实验中收集的血清、尿液等‘密码载体’,最终会汇入我们平台。”据了解,金宵的日常工作从细胞房巡查开始,并承担着对内外实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我们平台的核心使命,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码’中药。”她解释道,“研究它如何激活免疫、调节肠道菌群等干预疾病的机制,用扎实的实验数据推动中药应用从经验走向精准。”
金宵介绍道,目前研究院内除了公共服务平台外,还签约多个专业研发团队。这些团队主要聚焦于古代经方的现代验证,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中汲取智慧,利用实验模型进行严格研究。研究院目前所研发的数款院内制剂,已在附属金东中医院、永康中医院等投入临床应用,一部分制剂主要用于风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目前反馈良好。“这些制剂既传承了经典名方的精华,又经过了严格的现代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金宵表示。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通过二楼到五楼的科普之旅,亲历了一条清晰的中药研究“流水线”:样本首先在药学平台进行前处理与成分分析,需体内验证的药物则送至药效平台开展动物实验,收集到足够实验样本(如血清、尿液)后,再送至医学平台进行深度数据检测与分析。这套“检测—实验—再检测”的闭环体系,有力支撑着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人才引育:从两个人到一群人
目光投向金漪湖畔,研究院的未来蓝图正在绘就。
总用地面积约242亩的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已完成可研编制并获发改立项批复。“金东区科技局和市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正采用高效的EPC模式加速推进。”研究院执行院长寿旗扬介绍,这座总投资约15亿元的园区,旨在打造“教科人”一体、“科产贸”融合的标杆,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医药科创高地,为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研究院成果展示厅里,一组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格外醒目:新立项省“尖兵”“领雁”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3项),发表SCI论文50篇。耀眼数字的背后,是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动写照。时间回溯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执行院长寿旗扬回忆时感慨万千,“那时金漪湖在规划图纸上,我们只有三个人,甚至一时分不清东南西北。如今,看着团队日益壮大,研究院焕发出蓬勃生机,深感欣慰。”
作为最早建设参与者之一,戴灵豪对人才环境的变迁感触颇深:“现在我们都住进了‘金漪湖·青年之家’人才公寓,周边生活配套也越来越完善,工作生活安心多了。”他清晰记得2023年团队初到金华科技城时的情景:刚揭牌,住宿、办公都还在协调中,金华杭州两地跑是常态。“得知我们的困难,金东区第一时间协调金义发展集团解决了住宿问题。”戴灵豪提到。为了让人才扎根,金东区构建了“全覆盖联系、全时空直达、全流程保障”的“三全”人才服务体系,精准解决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同步启动,目标直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示范区”。“我们是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金漪湖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的。”戴灵豪笑着说。
今年开年以来,研究院的喜讯接踵而至。温成平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医药免疫调节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这是金华市在中医药领域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该奖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3家企业的新药开发。”温成平介绍道。
“作为今年5月刚签约入驻、创立未来教育科技研究所的新成员,我深刻感受到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与创新生态构建上的活力。”赵章红谈及自己专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教育融合研究,过往在医学等领域开发的教学平台产品,正与研究院中医药创新需求适配,“期待借助这里的科研资源,让技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赋能,从教育端助力人才培养,打通中医药现代化的‘数字通道’。”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研究院主办或协办了3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第二届西湖中药国际论坛吸引了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中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促成了3项“中医药+AI”合作;大健康与中医药交叉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会则开辟了跨界融合的新思路。“我们已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交流、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科教发展部负责人刘俊秋介绍。聚焦“中医药+X”交叉学科,研究院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矩阵。2025年新增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目前,研究院在职员工总数达159人(全职96人),其中科研人员139人(全职76人、博士36人、硕士40人),科研人员占比近90%;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形成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支撑、青年才俊为储备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车间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赛道上,研究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布局、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牵头承担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8项,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9项(2025年上半年新增授权3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3项成果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覆盖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功能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条,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其中,中医骨科机器人项目作为研究院上半年引入的“重量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到获得投资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充分展现了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高效。
研究院一楼的文化墙,满满当当挂满二三十块联合研发机构名称的铜牌。浙江嘉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贝贝和一起的12人团队就常驻于此,借助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肺癌免疫治疗与骨关节炎治疗项目研究。“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生物科技技术的研发,研究院的智能化设备齐全,公共服务平台又能为我们提供检测服务,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进行实验研发。”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内有诸多像“嘉臣生物”这样的企业,借助研究院的平台设备突破研发瓶颈,实现双创转化的共赢。
正式投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究院面向科技市场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服务链,先后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7项,合同金额超1000万元;与“华润三九”“寿仙谷药业”等企业共建11个联合研发中心;孵化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8家……
“我们正加快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快速转化’的良性循环。”寿旗扬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E2-B栋充满未来感的实验楼里,我们感受到的,远不止是仪器的高精尖,更多的是研究员们对中医药研究的满腔热忱。在这里,这份热忱汇聚成一股澎湃的力量,让精密仪器运转时,传递出的不只是科技的精准,更是为患者传承的生命温度。
从药学平台严苛的质量初筛,到研发团队对经典名方的深度挖掘与数据赋能,再到小试中试环环相扣推动产业转化,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精心搭建起了一座横跨“科研深谷”与“产业高峰”的坚实桥梁。企业在此借势腾飞,未来发展空间持续扩容,中医药绵延千年的“创新密码”,正在这一方充满现代科技律动的天地里,被层层破译、生动演绎。
(记者 徐莉莉 金佳衡)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