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浙江-丽水-庆元县 | 发布日期: | 2025年9月5日 | 
在庆元,百余座廊桥散布绿水青山间。
木拱横越,如虹如弓,连缀成浙西南革命的史诗。后坑桥漫过硝烟,濛淤桥传来捷报,咏归桥上召开过秘密会议,会龙桥旁曾打响关键一战……
薄雾漫上桥面,木板湿润,恍惚间,似有脚步声传来。那是从前,是历史,是有人曾负重走过。
夕阳斜照,木梁上的记忆被照得更加清晰。那些痕迹,是标语,是弹孔,是时代镌入木纹的印记。
时至今日,廊桥成为记忆的容器,精神的依托。红色故事渗入水土,凝成底气,聚为力量。
濛淤桥 吴玮霆/摄
木拱映烽火
庆元的廊桥,是一部立体的革命史书,木石之间,藏着往日的枪声与脚步。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桥上留下疾驰的身影。始建于元代的濛淤桥横在村口,运输队行至桥头岔路,遭遇敌军,枪声骤起,山间震荡。先遣队两翼夹击,敌军阵营大乱,弃枪溃散奔逃。三日后,《红色中华》刊发捷报《抗日先遣队占领浙江庆元》,传递胜利喜悦。如今,桥东侧的战壕遗迹已被纳入红色纪念公园,公园内革命老根据地县纪念碑静立,日光灼灼。
后坑桥(红军桥)
同样在1934年,竹口镇枫堂村的后坑桥见证了辉煌一役。当时,敌军携迫击炮、机枪从龙泉小梅方向袭来,与红军侦察部队在后坑桥相遇。红军借地形抢占瓦窑山制高点,又派遣部队迂回包抄,布下“凹”字形口袋阵。夜幕降临时,红军突袭捣毁敌迫击炮阵地,歼敌300余人、缴枪200余支,成为先遣队自瑞金出发以来缴获最多、最成功的一役,是红军野战歼敌的范例。后坑桥的廊檐下,自此多了块“红军桥”的牌匾,溪水淙淙,如述当年。
次年春,革命火种在百山祖镇斋郎村的会龙桥畔愈发炽热。此地海拔1250米,位于黄茅尖与百山祖之间,地势险要,村尾的会龙桥更是“一夫当关”的战略隘口。4月23日,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500余人进驻斋郎,准备迎战3000余人的敌军。清晨,战斗从会龙桥畔打响,红军轻重机枪织成火力网,激战七八个小时后,成功捣毁敌指挥所。此战打开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通道,粟裕称其为“挺进浙闽边后的关键性一战”。
县城的松源溪上,咏归桥则见证了庆元地方党组织的诞生。1938年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刘英选派施平同志到庆元,秘密筹建党组织。6月初的一个傍晚,施平等几名中共党员借散步之名在咏归桥上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中共庆元县特别支部,后发展为中共庆元县委,在各地快速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竹口、城区、荷地、淤上4个区委和9个支部,火种遍燃。
时光流过,山河依旧。每一座桥,都是一个起点,每一段木,都曾承托使命,但那些嵌入木纹的记忆,从未褪去,它们变成路,变成光,变成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
会龙桥
匠心护红桥
岁月侵蚀木梁,风雨滴穿瓦当,但庆元人舍不得让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廊桥倒下。
人们守护廊桥,如守护泛黄的相册,敬畏、执着。一次次修补,一遍遍维护。桥,始终挺立。故事,依然鲜活。
在庆元,护桥已是日常。桥上从无杂物,烟火不近廊屋,每座桥都有“管家”。早在2004年,当地便成立了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与乡镇签订《古廊桥保护责任书》,为每座廊桥架设“一级廊桥长+二级廊桥长”的双层守护网。人们照顾桥,如照顾家中的长者。
科技悄然入场。2013年起,红色廊桥迎来“智能帮手”:多光谱火灾探测器捕捉异常热源,网络音柱及时劝导危险行为;高清监控镜头24小时“凝视”桥面。咏归桥、后坑桥等“文物级”廊桥,直接接入“天网工程”。即便是深夜的微弱烟感,也会引发警报直传文保员的手机。这些设备,像是“千里眼”“顺风耳”,成为古廊桥的忠实“守夜人”。
制度与资金,是另一道防护墙。庆元县出台《廊桥保护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完善廊桥消防安全制度,将护桥纳入法治,多年投入数百万元,修缮咏归、濛淤等廊桥。2001年,后坑桥按原貌进行落架大修,其保护项目于200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13年,咏归桥、后坑桥等11座庆元廊桥以“处州廊桥”之名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淼带领团队,用传统榫卯工艺修缮濛淤桥,让这座古廊桥重焕生机。如今,庆元联合浙南闽北的县市,建立申遗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开展廊桥保护研究。
从人工看守,到科技加持,再到制度保障,庆元人以匠心,让廊桥站稳岁月,让红色记忆流传下去。
咏归桥夜景
红绿融新景
一抹丹霞,是庆元烽烟的底色;满目苍翠,是此地生机的底气。
庆元人未将红色廊桥困于时光之中,他们让古桥“活”了起来——把红色故事织进旅游路线,让绿色山水结出致富硕果,让廊桥畔的村落,在红绿交融间长出新的希望。
斋郎村的会龙桥边,红色旅游正兴。90年前,“斋郎战斗”的枪声划破长空,如今,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墙上的彩绘重现着红军冲锋的身影,红军讲堂里的老物件静诉着过往,红军步道串联起水口战场遗址与战斗指挥部旧址,一条红色研学路线就此铺展。2022年至今,超4万人次慕名而来,其中8000余名学生在此追寻红色记忆。红色资源也催生出致富新机,高山蔬菜基地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19万元,红色精神成了点亮生活的“致富密码”。
濛淤村的濛淤桥边,“红绿金”三色绽放。村里投入800余万元建成红色纪念公园与党史教育基地,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万人次,其研学项目还入选省红色基地精品案例。“濛淤讲堂”里,青年宣讲团用情景剧再现战斗、以红歌传递故事;山野间,毛竹林下育着黄精与七叶一枝花,树莓基地飘着果香与笑声,“傻宝黄粿”工坊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今的濛淤桥,不只是红色地标,更是通往和美生活的“幸福桥”。
竹口镇的后坑桥旁,红色记忆催生新业态。依托“竹口战斗”遗址,红军桥、竹口战壕、红军“竹口战斗”纪念碑公园等串成红色旅游长廊,走出“红旅融合”的共富之路。县城的咏归桥则浸透市井烟火,每当夜晚华灯亮起,古桥飞檐与现代霓虹相映,老人们在桥上唱红歌,年轻人在桥畔拍照打卡,记忆与生活在此交融。
以廊桥为轴,庆元将濛淤、后坑、咏归等串点成线,形成独树一帜的廊桥越野赛的赛道。连续五届赛事,将这条历史之路变成了与革命精神对话的舞台,近万名选手奔跑在青山间,听红色故事、赏廊桥技艺,让红色记忆与非遗魅力同频共振。
微风拂过桥面,似有回响;脚步踏过石板,种子生根。庆元的廊桥不是往昔的纪念碑,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它们跨越溪流,连接时间,照亮历史,也指引未来。
ZJEG_RSS.content.end 查不全的图片内容附件请点击此链接查看http://www.zjqy.gov.cn/art/2025/9/5/art_1229356027_58971585.html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