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跨省转社保要跑好几趟,现在用手机5分钟就办好了!”在海淀区社保中心“京津冀协同社保帮办窗口”前,即将退休的刘女士感慨道。因不符合在京退休条件,她原以为将养老保险转回天津需耗时耗力,但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她通过“掌上12333”APP线上申请,短短几分钟便完成了转移申请手续。
全程网办,缩短业务时限;同事同标,规范经办服务;数字赋能,提升经办效率……海淀区坚持将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作为服务保障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重点业务事项,不断优化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有效保障流动就业人员社保权益顺利衔接,助推区域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线下跑”变“线上通”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养老保险跨省转移需求激增。海淀区率先打破区域壁垒,以技术赋能、服务升级为抓手,推动养老转移从“线下跑”向“线上通”转变。
“过去办理转移需邮寄纸质材料,全程至少45个工作日。现在通过人社部转移平台线上共享数据,95%的业务实现‘零材料’网办,养老转移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海淀区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高效流转,该区建立“转移数据日清机制”,通过系统自动推送、人工实时跟踪,确保申请、审核、资金划转等环节无缝衔接,避免业务积压。
据介绍,2024年5月,海淀区挂牌首批“京津冀协同社保帮办窗口”(以下简称“协同窗口”),率先落实三地社保服务“四同”标准——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参保登记、养老保险转移、待遇资格认证等11项高频业务被纳入通办清单,企业群众无需再为政策差异“多头问、反复跑”。
“比如天津参保人在海淀协同窗口申请转移,所需材料、流程与本地完全一致,两地社保机构通过线上公对公对接,让参保人只需‘申请一次’。”窗口工作人员表示,这一模式不仅降低沟通成本,更让三地群众享受“无差别服务”。
据统计,协同窗口自设立以来,海淀区月均办理跨省转移业务量增长逾2%,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数字员工”上岗
走进海淀社保中心办公区,一台台电脑正自动运行——这是全市首个应用于社保经办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这些“数字员工”能模拟人工操作,精准抓取外省转入信息表中的数据,与本地系统进行实时比对,完成基金匹配、信息确认等工作。
“传统人工筛查100条数据需半天,而RPA技术日均处理量超600条,信息表确认效率提升3倍。”技术负责人介绍。
为让参保人及时了解转移进度,海淀区还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查询体系,通过网上自助查询、电话咨询和短信主动提醒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转移进度查询方式多元化,为京津冀参保人提供更加灵活、全面、便捷的社保服务。群众可通过“掌上12333”、电子社保卡实时查看进度,或拨打统一咨询电话获取政策解读。
从“纸质函件往来”到“全程数据互通”,从“异地奔波”到“指尖办理”,海淀区的创新实践为京津冀社保协同提供了范本。截至2025年6月,海淀区累计办理京津冀养老转移业务3000余件,平均办理时限较之前缩短60%。“下一步,将继续致力于扩展京津冀社保业务协同办理范围,让覆盖面更广,让服务更便利。”海淀区社保中心负责人表示。(文章转自海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