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利县长安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整洁的村道蜿蜒延伸,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绿树掩映,河湖沟渠清波荡漾,村民们坐在文化广场上闲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宜居宜业的和谐氛围。
创新机制,系统治理显成效。今年以来,长安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红黄旗评比”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6月底,全镇累计拆除残垣断壁和乱搭乱建120余处,治理河湖“四乱”问题56处,清理转运生活垃圾2000余吨,完成45户老旧房屋改造提升。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污水治理方面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长安镇党委书记郑杰介绍,对人口集中区域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接入县域主管网;对分散农户则支持建设三格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污水直排、管网破损等问题限时整改,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问题。
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该镇以“河长制”为抓手,构建“巡查发现-识别确认-协同治理-长效监管”闭环管理体系。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使全镇黑臭水体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河塘沟渠水质持续向好。
干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兴深有感触地说。在该村环境整治过程中,“两委”干部全员上阵,分组包片,仅用三天时间就清理完全村卫生死角,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的转变,成为整治工作的一大亮点。通过院坝会、入户宣讲和微信群“晒成果比变化”,村民们自觉清理房前屋后,主动参与公共区域保洁。镇上设立的监督热线和奖励机制,更形成了全民监督、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在改厕工作中,该镇按照“应纳尽纳、应改尽改”原则,建立“一户一厕一档”台账,将户厕改造与污水治理统一规划建设。对公路沿线、河道两侧旱厕以拆除为主,有效减少了排污口。垃圾治理方面,落实“户投放、村收集、镇清运”责任体系,新建垃圾收集点(亭)175个,配置垃圾桶1000个,建立“收集-转运-处理”全链条工作机制。
长效管护,美丽乡村入画来。“现在挂红旗脸上有光,挂黄旗坐不住啊!”一位村干部坦言。该镇创新实施的“红黄旗”评比制度,将季度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有效激发了各村“比学赶超”的劲头。
与此同时,142名网格员分管各片区,每周评比、末位约谈,确保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严格执行“日反馈、周巡查、月考核、季评比”制度,将清运成效与支付费用直接挂钩,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约束机制。
“垃圾天天清,河道有人巡,环境好了,住着真舒心!”正在河边散步的村民罗娇笑着说。通过落实巡河护河责任,全面清理河道沟渠,往日的“蚊蝇滋生地”变成了今天的“景观带”。
后续,长安镇将继续坚持“整治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一片”的工作思路,既立足当前攻坚克难,又着眼长远健全机制,让镇村环境从一时美变为时时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夕阳西下,整洁的村道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文化广场上,欢快的广场舞跳出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农家院落里,盛开的鲜花映照着张张笑脸……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长安镇徐徐展开。
| 责任编辑:卢贤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