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会员咨询热线:4000-156-001

从田赋执照管窥民国时期钱粮计量与征收制度

2025-09-19 浙江-丽水-松阳县
所在地区: 浙江-丽水-松阳县 发布日期: 2025年9月19日
建设快讯正文
ZJEG_RSS.content.begin

在《清至民国松阳叶逢章家族档案》中,有数份由浙江松阳县公署签发的田赋执照,生动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从传统银两制向银元本位过渡时期,田赋征收中纷繁复杂的货币与实物计量方式。它们不仅是业户叶定国(字仙树,松阳县枫坪村人,系叶逢章祖父)的纳税凭证,更是研究民国财政史、货币史和农村经济的一手史料。

从执照的内容可知,其核心是“地丁原额银”,这沿用了清代的税制,税额以银两(钱、分、厘)为计算单位。如叶定国田5.4亩,其地丁原额银固定为“(上忙)二钱四分三厘”“(下忙)二钱四分二厘”,这体现了税制的历史延续性。然而,实际征收已不收银两,而是折收银元。执照上明确记载了折算率:“每两连粮捐折征一元八角”,这意味着每两银子固定折合1.8银元进行征收。以叶定国1921年下忙为例,原额银2.42钱(即0.242两)折合银元数为:0.242两×1.8元/两=0.4356元,执照上记为“四角三分六厘”,完全吻合。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虽然账面上仍沿用“两”作为财政计量单位,但市场上银元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政府税收也需与之接轨。故这些执照均明确标注原额银、折合银元及折算率。

此外还可以看到,除正税之外,名目繁多的各类附加税,感受其田赋的沉重负担,执照清晰展示了其计量方式:①特捐:按原额银每两带征银元7角。②计算方式:0.242两×0.7元/两=0.1694元(一角六分九厘)。③抵补金:此为浙江特色,是清末“漕粮”的货币化替代。其计量最为特殊,先按原额银每两带收米(二升六合五勺),再将该米数折成银元征收,这形成了一个“银两→米粮→银元”的复杂换算链。折米率是固定的,但米价折银元的标准似乎每年或有调整,故有些年份此项金额为空白待填。④征收费与自治捐:分别按每两带收1角6分2厘和1角3分银元计算,是用于征税行政和地方自治的经费。所有附加税均以“原额银”为基数按固定比率衍生,致使正税虽轻,但附加税的总负担却十分沉重,占比极高。叶定国1921年下忙正税4角3分6厘,而附加税合计达2角6分7厘,总额为7角3厘。

同时,官府在税收计算上非常精细,无论是传统的银两(两、钱、分、厘)、银元(元、角、分、厘),还是实物米粮(石、斗、升、合、勺),都采用了十进制的微小计量单位,精确到“厘”和“勺”。

执照上的红色戳记记录了政策的实时变动。如民国十二年(1923)执照上的红戳显示:“奉财政厅令,十二年份抵补金省税自七月一日起每石改征收银元六角,连正税共征银元三元六角。”这说明抵补金的折价率并非一成不变,政府会根据情况调整税率,并通过官方文件的形式及时下达执行,这些戳记成为了赋税政策动态演变的历史印记。

总之,这些泛黄的田赋执照揭示了一个处于过渡时代的财政缩影:账目上坚守着传统的“银两”计量,征收时却通行着新兴的“银元”货币;正税额度看似固定轻微,但依附其上的各种附加税却名目繁多、计量复杂。这种“折征”和“带征”制度,既是中国税收货币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当时农民负担沉重的真实写照。每一枚银元、每一勺米粮的换算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理解民国时期的国家与农民关系、财政运作方式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依据。

ZJEG_RSS.content.end
下载附件:
查不全的图片内容附件请点击此链接查看http://www.songyang.gov.cn/art/2025/9/19/art_1229361215_59006836.html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