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在召开的服贸会上,海淀区举行“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截至今年8月,该区新增“两区”项目已经有超七成落地出库,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全市首个CFB宇航级芯片封测智能制造黑灯工厂,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挂牌,实现具身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家量子产业园——中关村(海淀)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综保区管理处副处长汪洋介绍,随着“两区”建设持续赋能,海淀区科技创新活力正在不断加速释放。
“海淀区实际利用外资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仅去年就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海淀区商务局局长罗飞介绍,截至今年8月,海淀区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落地出库项目2097个,入库项目出库率超七成,外资项目入库、出库数量均位列全市首位。
如此高的落地出库率,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保障——海淀始终在北京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
助力创新主体快速抢占“赛道”,离不开专利。数据显示,海淀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276.7件跃升至2024年的539.9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增幅达95.1%。
“我们开展了专利申请批量预审审查试点,已服务63批近600件发明专利,整体审查周期缩短90%以上。”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崔志强介绍,他们还建立了预审员实践基地机制,让预审员走进研发一线深度对接科研团队,比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8家预审员实践基地之一,其12件专利在预审及获权后,迅速对接市场需求,转化金额超2000万元,让专利从“快获权”到“高转化”无缝衔接。
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制改革,设立全市首个区级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庭,成立全市首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联盟……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海淀已经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
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中外籍人才的出入境便利化支持。今年中关村论坛上,海淀区正式发布了《“扬帆·海境”十条出入境便利措施》,助力商务往来更顺畅、文化交流更紧密、跨境贸易更便利。
“我们对新入境的外籍专家,提供上门办、容缺办、加急办等便利服务,为有在华永久居留申请需求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人对接等服务。”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副局长史梁介绍,“扬帆·海境”十条发布至今不到半年,就已经累计服务各领域中外籍人士4000余人,传递着“海淀欢迎你来,更欢迎你留下来”的热忱。(记者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