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陕西-安康-平利县 | 发布日期: | 2025年10月17日 | 
参与、体验、互动是乡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老县镇开展的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不仅为群众建好舞台,还让群众走上舞台,“紧密”二字让乡村更加热闹。
回流
天刚亮,家住锦屏社区的居民黄婷就已经整理好衣装,出门跑步。去年底她从安康市回到家乡,依然保持着晨练的习惯,运动场地由原来的汉江公园改成了家门口的社区广场。
黄婷把在市区开了十几年的妆造工作室搬到老县镇,带回一整套成熟的化妆、美甲、美睫和纹绣设备工具。一方面由于城市行业竞争加剧与房租等多重压力,另一方面从家乡到市区车程已经缩短到20多分钟,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以前两头跑主要是给镇上的新娘妆造。”黄婷说,“后来乡亲们也要求化生活妆、舞台妆,活越来越多干脆就不走了。”
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均价二三十元的妆造不仅快捷实惠,黄婷还边干边教,让不少小姐妹提升了化妆技巧。
锦屏社区是老县镇规模最大、搬迁群众最多的安置社区,近年来相继开办了电子元件、毛绒玩具、手套加工等5家工厂,300余名村民就近上班,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
家门口的就业必然需要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就有了“老县大舞台”。
傍晚,文化广场上专门为全民K歌大赛准备的“山”字形大屏十分显眼,舞台上各种声光电效果拉满。黄婷眼见着几个熟人轮番上台一展歌喉,不禁有些惊讶,她没想到身边人还有如此激情飞扬的一面。
这种文艺氛围一旦形成,感染力十分惊人。几次初赛都在台下帮助选手们化妆、补妆,黄婷不再观望,报名上台唱了一首流行歌曲《如愿》。
来自蒋家坪村的黄自珍在台下一边给黄婷录小视频一边加油,她的造型就出自黄婷。在镇上开美容店的黄自珍最近引进了新项目沙疗,趁着活动人多的时机发一发代金券,给店里招徕顾客。
群众不费事、乐意听、记得住,顺手就把政策带回了家。
一场比赛结束,乡亲们都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散去。无论是否晋级,选手们都在琢磨怎么提升演唱水平,下次展示更好的自己。
这个时候赵洋的身影格外活跃,他一边指导整理收纳音响灯光设备,一边热情地招呼大家有空就来自己开的KTV练歌。
同样是从外地回到家乡创业,赵洋的业务面更广。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他早年在省城一家媒体上班,后来开起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业务涵盖婚庆摄影、典礼策划、广告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比赛舞台搭建过程中,赵洋凭借丰富经验给工作人员指导舞美布局、灯光设计,无偿借用专业设备,帮助解决好配乐伴奏、流程把控的各种问题。
“以前镇上娱乐活动少,群众有需求就得去市区或者县城。”赵洋说,“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就想给家乡多出点力。”
在赵洋看来,舞台调度、音响灯光调试都需要磨合,几场全民K歌大赛初赛办下来,这支“草根”团队越来越默契,效率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训出一批技术骨干,不少人学会了掌控舞台。
导流
“搞文艺活动硬件设施很重要,但舞台搭起来后还需要各种能人都站出来。”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说,“这两年社区先后建起了农具共享的小库房,分配到户的小菜园,把从劳动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开办各类小课堂,谁有本事我们就请谁当导师。”
年过六旬的王明亮就是其中一位。从村主任位置退下来的他依旧忙碌,很快又成了社区文艺活动骨干。他不仅善于组织协调,还曾经自学快板,结合不同时期疫情防控、平安建设、合作医疗等主题编写内容,表演录音通过镇上的广播传遍田间地头。
王明亮会演,也会写。“千古老县看今天,今天老县更壮观……安平高速南北贯通,346国道东西横穿,金融外贸通四海,物流连连达三川……”一段《说唱老县》既有历史人文、地理变迁,又有社会政策、理论宣传,用群众语言说群众爱听的话,工作更好开展。
像王明亮这样的人才,老县镇“文共体”分中心经过细致摸底,统一纳入一支237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库。
老县镇副镇长柯炎培说:“目前已经有30多名乡村文艺带头人,牵头组建起8支镇级和19支村级队伍,让文化服务持续下沉。”
镇上一时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平利县“文共体”总中心兜底。王明亮创作的《说唱老县》,县里就专门派来了老师协助谱曲。
今年新分配到镇政府工作的选调生柳心语怎么也想不到,第一份工作竟然是担任全民K歌大赛的主持人。
用她的话说:“刚一上台,腿发抖,声音也发抖”,作为搭档,比柳心语早来一年上班的鲍胜利及时帮她调整状态,叮嘱她在乡亲们面前就像在家一样,把心态放平,柳心语的台风很快稳了下来。
镇里的年轻干部基本每周回家一趟,原来日常下班的生活就是打打球、散散步。他们是镇上最活跃的一群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快和热闹。
直到“文共体”推出各类文艺活动,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协调、排练督导,从制作手卡到背词对词,主持串场……他们虽然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以后,但各方面能力都在提高。
老县镇党委书记徐明有意多给这些年轻人一些“抛头露面”的机会。“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他说,“要把年轻干部的素质潜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共体’建设中,引导群众实现文艺的‘自我服务’。”
柯炎培想起自己刚工作那会儿,有村民室外跳舞音响声音太大,邻里间起了争执。他前去调解,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说话刚重一点自己脸就先红了。
如今,这样的矛盾几乎不存在。镇村都有了综合性的舞蹈排练厅,既不受风吹日晒影响,更不会扰民,户外娱乐活动到规定时间自然结束。
全镇通过梳理盘活公共文化设施,新增“文共体”分中心场馆面积300余平方米。闲置厂房已经转变成农民画创作基地、棋牌活动室等21个特色文化空间,每年有四五十项常规性文艺活动定期开展。
引流
8月中旬,老县镇2025年集体升学礼在鼓乐声里拉开序幕。9面直径半米的红色大鼓在熊丽和她的伙伴们敲击下,节奏铿锵有力。
平日熊丽在镇上经营自己的餐馆、旅店,一有时间就到社区“文共体”子中心练习。大鼓存放在那里,打开大屏电视机,顺手把教学视频投放上去就可以学习。
熊丽最初是看上敲鼓能锻炼身体,后来有了一定基础,社区协助申请来老师手把手教,技法提升得更快。
王明亮很认可熊丽在文艺上的灵气,不但一学就会,还能拉起一支队伍。“以前想用大鼓得靠借,练的时间少、水平不高。”王明亮说,“现在我们定期组织到各村巡演,熟能生巧。”
高水平的文艺能够助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蒋家坪村的凤凰茶山成了文艺小分队最常去的舞台。2024年这里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很多游客看过视频就来旅游打卡,除了采茶、制茶体验,感受茶文化之外,一年四季还安排了丰富的民俗文艺表演,希望留住游客,也吸引更多的人来。”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说。
这里不收门票,更看重长远效益。景区在原有项目基础上配套弦子腔、篾匠编织等各类传统文化技艺的展示和体验,还有土特产、图书文创产品和5D电影等消费项目供游客自选。
讲解员陈雅梅是土生土长的蒋家坪人,见证了家门口旅游消费业态的不断充实:从最初的几间茶舍到十余家民宿,逐一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水保科普园和地质科普长廊,还新建成了两山学院。
几年下来,她的解说词更丰富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民歌,讲着讲着就能高唱一曲。
陈雅梅陪着父母住在村里居民点,老人家想看什么节目通过村“文共体”子中心来“点单”,镇“文共体”分中心“接单”后,小分队就能按需派出相应演出人员送来文艺“外卖”。
每次表演都有人现场直播,越来越多的影像被乡亲们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二次制作后分享上网。
在周边大贵镇开早点铺子的汪德寿几乎场场都来全民K歌大赛,哪怕第一次唱歌没跟上曲调被淘汰,他也乐呵呵地继续报名参加。不仅现场活跃,还在抖音平台上化身“早点哥”的汪德寿已有1.2万余名粉丝,短视频点赞数突破20万。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