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地区: | 河南-- | 发布日期: | 2025年10月29日 | 
随着河南秋作物陆续收获完毕,冬小麦播种成为全省“三秋”工作的当务之急。
10月21日,河南省卫辉市安都乡大双村种粮大户甘开胜根据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指导,通过手机查看实时土壤水分监测数据,为麦播做好准备。此前的持续降雨,曾让他一度担心土壤湿度过大,影响小麦适期播种。“气象服务专报提示近期为晴好天气,土壤偏湿情况会逐步改善,正好利于我们抢时散墒、整地播种。”甘开胜很快安下心来。
这份便捷背后,是河南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建设成果的深度应用。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108个,累计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555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143套、农作物自动观测站137个,基本实现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全覆盖,可实时了解土壤墒情、作物发育进程、植株长势等关键信息,让田间变化尽在掌握。
与此同时,省气象局持续强化遥感技术应用,拓展监测覆盖维度。建成农田生态气象遥感应用系统,基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实现对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水体指数等多类农田参数的动态监测与长时序分析,进而开展粮食作物分布识别与农田生态综合监测评估服务。省气象局还构建起本地化的籽粒脱水模型与收获期预测模型,研发了农田渍涝、收获期连阴雨等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指数。通过开展积温计算、数值天气预报及农田实况综合分析,在给出适宜收获期的同时,强化抢收窗口期预报,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提前发布省市级农田渍涝、连阴雨风险预警共15期,有效规避不利天气影响。
“我们按‘天’规划秋粮抢收,提前备好了场地,3天就把20亩地的玉米收割完毕。”浚县种粮大户张建军说。
秋收连着秋种。省气象局重点做好冬小麦播种期预报,统筹考虑长期气候预测与土壤墒情变化,科学推算冬小麦全生育期积温需求,实现播种时间的动态优化调整。
预报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产品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今年“三秋”服务期间,省气象局迭代升级省市县一体化高标准农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升了数据解译展示与产品智能生成能力,可动态监测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与发生程度,并提前3至14天制作发布格点化风险预警产品。此外,基于自然语言模型的农业气象知识库与AI智能问答系统也正式投用,即时为用户提供作物气象指标、灾害防御措施、农事建议等专业化解答,推动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向个性化、交互式转型。
(作者:陈争 彭记永 孙占同 田宏伟 芦阿咪?责任编辑:张林)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